二是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我们着力发展“高、新、特、优”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耕地、林地、水面、茶园流转,通过合作化推动集约化、通过集约化实现机械化、通过机械化推动现代化。培育了以商城高科农机农艺合作社为代表的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1.3万千瓦,完成机收39.1万亩,机耕61.8万亩,机播6.04万亩。加大了新型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行良种良法集成,优质粮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超级杂交水稻单产突破700公斤,油菜单产突破250公斤,实现粮食总产35.7万吨,油料总产5.3万吨。完成5.74万亩人工造林,促进了茶叶、油茶、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林业总产值实现3.96亿元。大别山雪鹅、淮南黑猪、商城麻鸭等特色畜种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户)达到1143家。抓好生态水产品基地建设,水产品产量达2.97万吨。山信粮油等5种产品获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县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
三是旅游经济持续壮大。坚持“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加快“一园四景”精品景区建设。着力打造桂花植物博览园,一期开发2000亩、植树6万株,形象初显。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完成息影塔院设施配套、法眼寺恢复重建、人工湖主坝、大峡谷设施等建设任务,开工了佛教文化养生园、李贽书院、天池至九峰尖旅游路等工程项目。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西河景区投资3800万元,完成了道路、广场、观景台、展览馆建设;金刚台村引资3000万元,打造旅游特色村落。汤泉池景区茗阳国际度假中心工程已经竣工,即将投入运营。观音山景区投入2000余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已通过3A级旅游景区初验。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进一步完善,拉动了相关三产的迅速提升。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25亿元。
四是城镇经济提质增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六城联创”、“双联双促”、“4321”、“五化标准”、“六有六无”活动为抓手,县、乡、村三级联动,县城、乡镇、村组、农户“四位一体”,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率提高到28.8%。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时代商贸城一期和陶家河、东叉河“两河”治理,开工县人民医院、崇福公园和桂花休闲大道工程,上城·碧云天、新世纪花园、九龙商城、紫云山庄、三和阳光城等正逐步形成高品位商住小区。超额完成年度背街小巷建设任务,新增城乡垃圾收集站20座,中转站10座,新增县城绿地2.02万平方米,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检,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乡镇集镇建设提高标准、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功能设施日臻完善,整体形象明显改观。在全市检查评比中,夺得了8面红旗,16个乡镇受到表彰。县城、农村中小集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商贸、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等逐步兴起,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56.5%。
五是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开放带动,突出全面开放无禁忌、内外并重无亲疏、备好项目无大小、拓宽渠道无定势、强化主体无强弱,用真诚赢得好感、用资源吸引客商、用跟踪促进落户、用服务保护发展,实现了招商引资和跑争项目工作的重大突破。2009年,全县续建项目40个,完成投资8.02亿元;新开工项目65个,完成投资11.33亿元。争取四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130个,总投资3.2亿元。共签订各类合同项目48个,已落地开工23个,总投资17.8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8个,已开工11个,总投资7.81亿元。
(四)文化建设百花齐放。坚持把豫风楚韵的独特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传承下来、提升上来、普及开来。用文化营造环境,用文化提升士气,用文化引领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一批优秀作品获奖。县广电大厦、文化馆完成入驻任务,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乡村桂花文化广场101个、村级文化大院88个、村级图书室110个,完成了150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农村文化书屋总数居全市第一。运用歌舞表演、艺术展览等多种不同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了纪念商城起义8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展,组织了以“让桂花香醉商城”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开展了首届“桂花杯”青年民歌大赛,承办了《开源弄潮唱大风》——信阳市迎新年文艺晚会。大别山歌舞团、夕阳红、映山红、老年京剧团等文化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剪纸、烙画、根雕、叶雕等文化产业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