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和谐社会为载体,塑造新风貌。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尽快转变,塑造农村新风貌。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村民依法自治,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推进农村基层的政治民主化。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尽快建立有农村特色,适合基层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风尚。加强人民调解网络建设,提高矛盾纠纷调处率和成功率。深入推进平安太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普遍上升。要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全面小康户评比,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开展各种宣讲和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勤俭持家、团结邻里、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引导广大农民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生活行为,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和村容整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引导每一位村民都从身边事做起,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将我镇农村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彰显田园风格"的美好家园。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导向,引导农民群众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利用各种节庆、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县,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结合实际,今年,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人口环境。坚持“四个不动摇”,完成“六项指标”,坚持依法行政,创新工作机制。力争在到2006年以前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改善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二是社会环境。要加强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太华”、“平安村”创建活动,密切关注解决由于土地承包、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影响农村稳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群众联防机制,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三是文明进村。我们要以创建省级文明镇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建设,组织农民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家庭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狠刹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逐步在乡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各村、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造福农民。
一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思想不通,万事不通。解决思想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不要把新农村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另一个是怎么建设新农村。不能把建设新农村简单化,停留在架桥铺路盖新房上,物质文明的建设是重要的,但不可忽视精神文明和政治制度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和业兴。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从思想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我们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从心底里把农业作为我们的"生存产业",把农民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农村作为我们的"共同家园",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加强领导,镇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村各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做好具体部署,推进工作落实。要以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