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让梦想不再遥远,步伐更加坚定。行动的力量是一直以年轻的心态创新创造,将内心汹涌转化成现实力量。大四时我有幸加入两位学长创立的弱水无极环保公司,成为了他们口中的“黄会计”。在美国参加英特尔全球商业挑战赛时,我得知,原来我们的CEO陈学长之所以走上创业道路,是因为看到他的家乡,曾经是“九州粮仓、鱼米之乡”,如今却被重金属污染困扰,于是利用自己专业所学研制了污水净化产品。我由衷地敬佩创业者特有的从无到有、披荆斩棘的精神和勇气——因为他们用行动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神奇而美好。
行善,让温暖得以传递,内心更加丰盈。7年前,我开始用自己的奖学金持续资助一位贫困地区的中学生,现在他已经成功考上大学。他的父亲曾跟我说,“谢谢你鼓励他,你给了他很大的动力。”那一瞬间,我发现行善的力量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可以如此温暖人心。其实,善行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我们会在同学急需帮助的时候,在朋友圈、人人网上竞相转发募捐倡议书,短短一天内便能募集27万元的善款。我们会为农民工子弟学校从未见过电脑的孩子们筹措、运送旧电脑,为他们建立起爱心机房。我们会参加“毕业纪”无偿献血活动,用流淌的热血传递生命的温度。所以我始终相信行善的力量,并且相信这种力量能够传递。正因为如此,毕业后,我选择加入清华大学第16届研究生支教团,未来的一年,将在青藏高原上追寻自己走上讲台的小小梦想,磨练自己,也帮助他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毕业了,我想在这里代表全体零字班同学,感谢为人师表、倾尽所学的老师们;感谢辛苦操劳、默默奉献的父母亲人们;感谢日夜守卫、厨艺高超的学校职工们;也感谢朝夕相处、共同成长的小伙伴们。
零字班在清华百年庆典前夕入校,在又一届“世界杯“的热浪中毕业,就让我们同时带着厚重质朴和热情洋溢,踏上新的人生征程吧!我们虽然毕业了,但我们的梦想,永不毕业!
谢谢!
篇11:硕士毕业生在清华2019届毕业典礼上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有机会回到母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个重要时刻!首先,请允许我对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的学弟、学妹们,表达我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衷心的祝福!
回想前的,当自己终于拿到博士学位时,心中除了喜悦、激动,更多的还有一丝迷惘:20生物系的博士毕业生只有5人,工作并不难找;但5年的直博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刻,自己突然很犹豫:是继续做科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坚持做下去?还是转行写程序,到(中关村)村里倒腾计算机?甚至去挂职做行政,才更适合自己?当了的好学生,在真正即将要离开单纯的校园时,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方向成为一个人不得不一一面对和必须排序的选择。
我问自己:你到底喜欢科研吗?你的能力够吗?这个纠结直到某天博士论文写到脑仁疼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解脱——在重新梳理和审视自己五年来的科研数据,在看起来互不相关的现象中抓住一线新的提示和假设时,我确认:是的,科研是我的真爱,我喜欢那种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寻求真相的感觉。十四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既然确定要走科研路,那么先出国做几年博后再择业,大概是当时比较标准的职业规划路径。因此,海投“套磁”邮件,参加夜间电话面试,按“水木攻略”采购赴美所需的袜子、眼镜、高压锅压力阀等各种零碎,也都按部就班地走了一遍。我也曾给国内科研机构投了简历,但对缺少历练也没有海外经历的新科博士来说,很难期望一个有足够自主权和发挥空间的岗位。
就在这个时候,兰州大学提出可以支持我建立一个实验室、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时,年少轻狂、一心想自立门户的自己实在是难以抗拒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接受了。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一方面源于已经毕业的学长们的杰出贡献而给予我们的信用福利;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原因造成了西部人才流失,使得新人得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枢纽,要成为文明和科技辐射的核心,对人才的渴求更强烈,机遇更多,舞台也更大。在各位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将个人奋斗融入祖国的需求、顺势向前,我想会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坚定的信念依托。也许这就是为何在“出彩中国人”中,老学长们一曲《我爱你中国》如此动人心魄。
当得知我要去兰州工作时,身为家里的独子,父母旁敲侧击地说“宁向东一里,不向西一步”,但当时年轻气盛的自己根本听不进去,认为只要有经费,而且自己说了算,一切都不是问题。
然而,真正来到了西部、来到了兰大之后,才发现离开了科研资源集中的发达地区,缺少上下游支撑,遇到技术问题没法再像在清华一样串个门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测试手段时也很难像以前一样到隔壁蹭个设备,如果想要和小同行们深入讨论还得出远门······这些现实困难对科研选题、实现路径等等都会有直接影响。不过既然研究是真爱,又一心想着自己说了算,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支撑不够,难以开展高竞争性的研究,就热中选冷,找长期争议无定论的方向;手段有限,难以进行多维刻画,就因陋就简,力求从思路和设计上加以弥补。我博士期间曾跟着师兄做的一个小课题,通过电镜观察一种急性期蛋白的形貌,这种蛋白在炎症时血浆浓度有成千倍升高,但它究竟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发生后的结果长期未能解决。虽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需要通过基础研究来获得思路,但曾经的激烈争议使得研究投入减少,从而允许我们的研究团队相对从容地去探究和解决。于是我们从简化体系中的活性调节机制入手提出假设,逐步阐明这个蛋白在炎症中的确切作用模式,进而发展其作为临床标靶和诊疗标识的潜在应用策略,又转回头以这个蛋白为实例希望回答一些表达调节、折叠途径中更基本的问题。
从最开始的见招拆招,到现在的乐在其中。所关心的虽然是不太起眼的问题,但十几年持续研究的积累和深入,逐渐也成为了一个小小方向的先行者,隐约看到了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可能,得到了前辈和同仁们的初步认可。
多年来,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最大的感触就是离开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后,非常有必要根据实际条件做出必要调整,尤其要将自己的优势与本地的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善加利用,不但可凭借资源独有而获得竞争优势来弥补支撑条件相对薄弱,而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还能独树一帜,开辟新的领域。人类知识已经积累到如此的广度和深度,专业门类如此浩繁,成为一个狭窄领域的专家也需要长期的钻研;即便所选择的方向不够热门和炫目,只要有定力坚持,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之下,亦可成为行业领军。更何况科技突破并不总是来自最热门的方向。在国家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中,需要的是多数行业的全面超越,需要的是从业者普遍具备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模式。这个全面超越的时代有底气也有愿望为我们的选择提供空间,为每个人的坚守提供支撑。而我们的坚守也注定会成为建成创新型国家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回顾14年的职业生涯,我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没有能将自己的研究很好地与西部特色相结合,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未能主动地寻求切入点和合作机会,这一点足为各位所戒!另一个就是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中,没能很好地体悟角色的变化:努力工作的要求也许没错,但也得理解诉求的多元化。一路行来,虽有遗憾,但并不后悔。人生有限,并不允许太多次的选择和试错。年轻时,遵从本心,选择能激发自己热情的行业和岗位;一旦选择,不轻言放弃。虽然难免会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困难,但源于热爱的坚持大概才是年轻人闯自己路的最好的凭借。
同学们,选择需要坚持,也意味着放弃。安家和立业谁先谁后?薪酬和理想孰轻孰重?冷门和热门何去何从?缺少历练的新人要选择更大的舞台,多半得放弃些安逸和繁华。我的爱人从北医免试推研到清华,和我同在一个实验室,同届博士毕业。做学生时,帮怕见血的我做动物实验;毕业时,包容我有点任性的选择,和我一起去兰大工作;在生活上,她没有什么要求,住着未经装修的婚房,工作以后,房屋改造、装修,设备和试剂采购都是她一手操办;从两间空屋子到看起来还像回事的实验室,从处理繁杂琐事到完成各种实验,无法想象没有她的支持我是否能走下来。幸福的家庭不仅仅是事业的后盾,更是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的依靠。
同学们在年龄还轻、牵绊尚少时,要以立业为先,把业务做好做强,才是立身和安家之本,在面临选择和取舍时,这大概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暂时的生活不便和薪酬高低,其实没有必要纠结——长远来看,短期缺憾通常都会随着事业的发展获得合理回报。幸福的生活永远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实现一种精神上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衷心希望同学们秉承校训精神,好好锻炼身体,兢兢业业工作,成就一番事业,拥有美满家庭!谢谢
篇12:博士毕业生在清华2021届毕业典礼上致辞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弟、学妹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作为校友代表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迈向人生新的征程!
今天能够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让我感慨万千,从20xx年毕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我时刻怀念着大学的时光,这20xx年所有的奋斗与成果,都是在大学时期埋下的种子,一颗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种子。
20xx年前,那年我17岁,和所有考生一样,背着画夹走遍了大江南北。第一次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只为了一个模糊的想象——中央工艺美院。那天坐了一夜的火车,怀着非常兴奋的心情走出了北京站,坐上9路车,来到了光华路老校的大门口,只见校门上写了“衣、食、住、行”四个大字,寓意设计要为人的生活,为产业而服务。每次走过美院的校门,内心总充满了无比的向往,剩下的就是为进入这个大门而努力。
20xx年前的今天,我满怀大学四年积攒的万丈豪情,毕业了。然而那个年代的工业设计远不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毕业即失业。我只身来到上海,做过电话推销、开过展览公司,最后在跌跌撞撞中创办了木马设计。创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才可以在逆境中成长。
20xx年前,木马设计团队开始崭露头角,总计服务了超过一千家企业,努力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奖、IF、美国IDEA和日本G-Mark等在内的100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5年前,我开始推动重要的社会创新项目“设计立县计划”,帮助一些对于设计没有足够认知的城市建立新的设计秩序。经过持续探索,已经在日照、马鞍山等地建立创新平台,通过对接高端设计资源,为当地产业、城市、创业注入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并提升城市竞争力。
今天,随着创意时代的到来,设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作为教师还是设计师,都要聚焦价值,持续探索设计与教育的本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关注社会,认知变与不变的世界,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属于时代的设计。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清华美院的老师都是各界的大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当中影响着我们,当时不以为然,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那种影响是真正持久的。我觉得清华美院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有几点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清华美院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方法层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对学生灵魂深处的触动,这种影响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大学课堂是轻松和看似无序的,但是我们会为了做好一个作业而彻夜不眠,只为了内心那一毫米的误差。我记得有一次上木工课,一位同学每天都在锯一块大木头,一直锯了半个月。后来没有想到他把这块木头竟然锯成了一把小勺子。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可以判断的是他在与这块木头斗争的过程中,让自己从一个粗糙的人变成了一个细腻的人。
第二,美院更注重的是思维方法的教育,力求让每位同学建立起系统而严谨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对事物变化的规律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这种不变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让我们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
第三,美院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终感受到母校的温暖。虽然我们离开了校园,但是每一个人都时刻关注着美院的变化。我们在很多论坛、会议、实践中会经常碰到像柳先生、鲁老师、蔡老师、严老师等,他们每一次都会与我们高效地交流,生怕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偏了。这也成为我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最温暖的那一盏明灯。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家即将走向社会的日子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几个观点:
第一:“在大船甲板上往复奔跑,无法改变大船的航向”。我们要看大势,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找到自己。
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无时无刻发生变化,过去的商业、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新的商业秩序规则又在不断地建立,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赶上不断变化的节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看到产业在不断地轮回,从手机、汽车、智能硬件到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产业的不断轮回驱使我们要准确地预测、感知到这个趋势,才能处于创新的前沿。我们今天的知识系统在不断地更新,设计范式亦在不断的转变。我们从产品时代,强调物理逻辑和产品消费,逐渐转向交互逻辑和信息消费,再到今天转向服务设计和系统逻辑。掌握好的设计方法,才能引领好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