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其它用途。香根草可编织工艺品,也可作为茅屋、棚舍顶的材料,还可作为牲畜的垫栏材料和燃料,以及作为种植园的地面覆盖材料【8】。
3.5 蓑草( Eulaliopsis binata(Retz.)C.E.Hubb.)
蓑草根系长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在120 cm×90 cm土体内,蓑草根系总长98 714. 8cm,平均根长0. 91cm/cm3,在土壤表层高达9. 42cm/cm3。研究土体周长420 cm,根系总长度相当于缠绕整个土体235圈,正是根系的这种缠绕固结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抗侵蚀的能力。在土壤剖面的横向分布上,蓑草根系随着距蓑草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且集中分布在蓑草植株左右40~50cm左右的土体内,其中近50%的根系分布在植株左右20 cm以内,近65%分布在左右30cm以内, 80%分布在左右40 cm内,近90%分布在50 cm左右【9】在土壤剖面纵向分布上随土层深度增减而递减,且集中分布在40 cm以上土体内,其中60%分布在20 cm以上土体内, 80%分布在40 cm以上土体内, 90%分布在60 cm以上土体内(图2)。因此,蓑草根系对表层尤其是40 cm以内相对肥沃土壤的渗透性、抗冲性和抗剪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防止因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质量退化具有重要作用,且其提高土壤抗侵能力的有效性也势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蓑草根系平均直径0. 20 mm~0. 50 mm, 95%的根系平均直径小于0. 40 mm。土体根系总体积85. 13 cm3,根系总表面积10 139. 68 cm2,约为土体表面积的39%,在土壤表层根系表面积高达土体表面积的2~3倍。]在研究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时发现, 0. 1 mm~0. 4 mm毛根对于团聚体的形成除了“缠绕、串联”作用外,根系的网络及根土界面的粘结作用可能也有重要意义;毛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型团聚体(>2 mm)的形成上,根系表面积指标与团聚体的相关性比毛根长度要好,他认为,用毛根表面积分析评价其提高土壤水稳性团粒、强化抗冲性的作用比用有效根密度或根系生物量更能揭示其固结土壤的作用机制【9】。由于蓑草根系极为丰富且以0. 25~0. 35 mm的细根为主,表面积大,粘接作用明显,故其改善土壤抗侵蚀性能的有效性显著,对提高50 cm以内土体的土壤抗侵蚀能力尤为突出。
2003到200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在12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净作蓑草(PECC)年径流量仅为49. 90 m3/hm2,年土壤流失量为155. 78 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情况下(FNC),年径流量314. 29 m3/hm2为前者的6. 30倍,年土壤流失量3322. 50 kg/hm2为前者的21. 33倍。在24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土埂及边坡种植蓑草、坡面农作(PERBC)年径流量248. 04 m3/hm2,年土壤流失量612. 00 kg/hm2,坡改梯后净作蓑草 (PECC)径流量42. 44 m3/hm2,土壤流失量153. 75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FNC)情况下年径流量高达785. 73m3/hm2,分别为处理1的3. 17倍,处理2的18. 52倍,年土壤流失量高达37 503 kg/hm2,分别为处理1的61. 33倍,处理2的244. 12倍。由此可见,蓑草的水土保持效益十分突出,蓑草是长江上游丘陵地区重要的水保草种资源,蓑草植物篱农作技术体系是坡耕地保护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10】。
根据2003到2004年径流监测结果,按降雨量大小排序,以降雨量为x,径流量为y,在不考虑降雨强度的情况下做直线回归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认为蓑草通过地表覆盖、丰富的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改善土壤抗侵蚀环境的效益十分显著,蓑草不仅对小降雨量、小强度的降雨径流具有显著的防止作用,而且对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降雨径流也具有显著的防止作用。蓑草植物篱减少径流的效益随坡度增大而增加【10】.
3.4
3.5
4.开发潜力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