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的中小学都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种趋势势不可挡。我国的传统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作为根本任务,一般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知识的体系为中心,从基本概念、定理、定律的应用去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再通过大量的例题、习题的训练来使学生巩固知识。这种的教学模式,也许能培养出一大批高分的学生,但缺少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去探索知识。作为一名中学的物理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上狠下功夫,“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把素质教育放在教学工作中的首位。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归结为如下十六个字:传授知识,树立观点,培养能力,训练方法。而首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教师传授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和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当今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不断地展开思维活动,同时教师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和训练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每周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从以下几种方面去实践一下,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新课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去思考
“成功的教学要的是能激发出学生兴趣,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通过设置疑问,就是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新课一开始的设疑,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景中,自觉地产生思维。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前一节课结束之际,针对新课的中的内容,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心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特别是对每周课时很少的物理课来说,让学生在课外有时间和空间,去思维、去寻觅、去探索,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讲初中物理第二章《机械运动》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二个问题,平常我们能不能抓住向你飞过来的子弹?书上引言中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通过设疑,让学生激起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扮演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课上讲解突出重点,多引导学生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到“引导”的角色。在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一系列问题,依次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让学生沿着问题一个个地被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就步步深入,从表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教师的言词表达要形象化,复杂问题要条理化,疑难问题要通俗化。当发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思维障碍时,要善于帮助分析,排除干扰,起到点拔作用。随着新课的导入,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展开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
三、通过做实验来启发学生多思维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思维。在每一个实验中,往往包含有多个知识点,教师要抓住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边做边提问,内容可涉及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可能出现的现象等等;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可边巡视,边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一课时,可这样设计开头:教师问:100瓦的灯泡亮还是40瓦的灯泡亮?学生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教师将“200伏、100瓦”和220伏,40瓦两灯泡联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样。这时学生的片而性似乎胜利了。教师再将这两灯改为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结果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的灯泡暗得多。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们为之一怔,展开思维,迫使他们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
四、举一反三广思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多方位地进行联想。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类一题多变的习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这类习题使学生从某个知识点出发,通过最简单、最典型的问题入手,向与之有关的知识点辐射,进行发散性思维。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关键,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时时不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