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指南。”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尝试。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运用
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适量期望,如我班有位学生语文考试每次只能及格,可是我发现他的卷子上“古诗文默写”的环节比一些语文成绩很好的同学得分还要高,我就鼓励他:你的古诗文默写太棒了,在咱们班是数一数二了。你的语文素养不比任何人差,加油!他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慢慢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上来。
二、教学中要注意“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的演讲,他觉得牧师讲得很让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牧师最后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准备捐款时,他由于气愤,不仅一分钱没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其实也常和牧师犯同样的错误。你是否还记得,当学生犯错时,我们批评了一两次之后,还是觉得不够解恨,还觉得他们记不住自己的批评,于是又不厌其烦地讲为什么这样做不对的原因,但事与愿违,他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我们没有发觉,当学生犯了一次错,我们只能批评一次,如果还要批评,一定不能重复同样的方面,应换个角度批评,以减轻学生的厌烦反抗心理,给学生适当留点“布白”,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配套效应”的运用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了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却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很粗。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先后更新了家具,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一篇题目为《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的文章。200年后,美国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做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准备几件精美的“睡袍”,巧妙地利用“配套效应。”
我对做作业潦草的魏瑞杰说:“你的作业写得很正确,如果能写的工工整整那该多好呀。”第二天,在我的积极暗示下,他的作业果然比原来工整了。我对上课爱说爱动的周靖说:“你能积极回答问题,思维敏捷,要是能自觉遵守纪律就好了。”他领悟了我的意思,小动作少了一些。我还对学习有进步的李佳文说:“你的英语学得很好,如果再能把语文成绩提高一点,会有更多同学羡慕你。”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其实也常和牧师犯同样的错误。你是否还记得,当学生犯错时,我们批评了一两次之后,还是觉得不够解恨,还觉得他们记不住自己的批评,于是又不厌其烦地讲为什么这样做不对的原因,但事与愿违,他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我们没有发觉,当学生犯了一次错,我们只能批评一次,如果还要批评,一定不能重复同样的方面,应换个角度批评,以减轻学生的厌烦反抗心理,给学生适当留点“布白”,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配套效应”的运用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了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却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很粗。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先后更新了家具,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一篇题目为《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的文章。200年后,美国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做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准备几件精美的“睡袍”,巧妙地利用“配套效应。”
我对做作业潦草的魏瑞杰说:“你的作业写得很正确,如果能写的工工整整那该多好呀。”第二天,在我的积极暗示下,他的作业果然比原来工整了。我对上课爱说爱动的周靖说:“你能积极回答问题,思维敏捷,要是能自觉遵守纪律就好了。”他领悟了我的意思,小动作少了一些。我还对学习有进步的李佳文说:“你的英语学得很好,如果再能把语文成绩提高一点,会有更多同学羡慕你。”
四、注意“马太效应”的运用
1973年,“马太效应”被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来概括科学界的一个现象:“对于已经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后来“马太效应”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并被社会心理学所借用。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当孩子被鼓励、被表扬时,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大增,他们就会越积极的展现自己,积极的展现自己就会有带来更多的表扬。而被批评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疏导,或者对老师的批评认识不够,可能会产生更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带动下就有可能又被批评。这样,可能本来都在一条起跑线上的孩子就会出现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马太效应”,利用它积极的一面,避免它消极的一面,对孩子除了表扬,批评一定要适当!
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光有一颗爱心还不够,还应该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合理运用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成为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指南”,那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变得更轻松、自如,才更能享受到教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