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参见李贵方:《自由刑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185页。
[2]参见(法)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7页。
[3]参见(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4]参见(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18页。
[5]参见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页。
[6]参见:《美国量刑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7]参见李贵方:《自由刑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8]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9页。
[9]参见:《商君书·赏刑》。
[10]参见:《韩非子·有度》。
[11]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7—208页。
[12]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书馆1961年版,第92页。
[13]参见(日)曾根威彦:《量刑基准》,载《中日刑事法若干问题-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14]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15]参风(意)菲利:《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
[16]参见(前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58年版,第24页。
[17]参见王勇:《定罪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