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而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 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5-04-30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