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2025-04-26

        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简单易懂的自我兴趣引导下的探究,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思考、行动主动去寻根究源;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得出规律性认识,这就是科学课所要完成的教给学生知识、引领学生成长的任务。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这种精神的智力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探索真理,为自己终身发展成就一种精神和素养。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如何使学生成为科学的探究者?实验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合理巧妙地设计实验,并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学习型逐步向探究型转变。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教育的宗旨--形成人的良好素质。
        科学离不开探究,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这种机制:
        (1)进行探究活动时,把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给学生创设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这样易于学生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
        (2)教师要寻找促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活动的突破口,以兴趣激励学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易于使学生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
        (3)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充分地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把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与自豪等变成一种享受。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的记录,通过实验经历"提出问题-预测-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喜欢科学,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良好习惯的同时,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份豆和少量沙子,自制的筛子;每人一个护目镜;每组一把不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白糖、镊子、玻璃杯。教师把沙子、黄豆这两种物质混合并分离,让学生观察发生的变化:观察分离出的黄豆沙子和留下的样本,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哪些变化、黄豆还是不是黄豆、沙子还是不是沙子。学生自然就会得出结论:黄豆和沙子只是发生了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本质没变,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此时,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学生在经历了观察后,自然的就把这个概念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了。
        再比如,在进行糖的加热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事先自己想想如果把白糖加热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先小组内预测一下,并将预测和观察到的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记录单上。 
然后,教师开始为学生做演示,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地提问学生:白糖加热后有什么变化吗、发生了什么变化、加热后的这种物质还是不是白糖吗、为什么。再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消除改变了颜色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的印象。此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白糖加热后的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然地就会得出结论:白糖加热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诸如气泡,黑烟等);教师及时地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告诉学生,学生就会深刻地烙印在头脑之中。        此外,教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同类联想--折纸,弯铁丝,压扁易拉罐,水的三态变化,火柴燃烧等让学生具体地去应用所学知识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这些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哪些变化是无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学生完成起来会感到很轻松。

让学生学会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感悟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