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须合作才能解决。PBL教学法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合作,这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必须大家一起学习不懂的知识,不停地沟通,分工合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这个意义上看,PBL学习是一种研究式学习,这也正是PBL教学法的长处,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合作。
(三)教师需要更多的投入。PBL教学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传授”或“教导”,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具体来说:
课前,教师需要进行充分动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在研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它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组织制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各种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
课堂上,教师需要具备处理突发问题的技巧,还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以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走向深入。
课下,教师需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可能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个较广博的知识面,因为一个问题经常牵涉到好几门课的知识。
(四)学生需要更多的投入,不可频繁使用。PBL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合作能力,有较高的學习技能等。但是我们的多数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育,主动性不够,求知欲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很迷惘,从大一开始就有就业压力,所以他们在各种证书的培训班之间徘徊,背书,考证。但这样的学习实际上并没有方向,他们考完一个证书,奔向下一个证书,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有限,PBL教学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频繁使用,将使学生顾此失彼,久之他们会厌倦。所以,PBL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和处理,不能强加,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五)分组。分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都是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外向的学生因为团体压力,很快组合,而内向的学生常常将就,随意参与某一个小组,这样,他们的合作就不够,有的小组从头到尾就一个人干活,而有的小组合作得非常好。所以,以后在处理分组问题时,需要尝试新的办法,适当“干预”,比如,可以尝试采用竞选小组长,以小组长为主挑选小组成员,要求小组成员的组成必须多元化。
(六)考核。在讲授管理沟通或者绩效管理这样的课程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考核。这样,不仅给每个人压力,也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内容,将考核团队的表现以及个人的表现结合在一起,考核者包括小组成员自己、组员、小组长、教师,各个小组需要设计表格,打分,等等,从头到尾走一遍考核的过程,并计入平时成绩。
在PBL教学中,学生有了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复杂的、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学生要能够以自己适宜的方式去“学习”,能够对知识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运用。当然,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素质需要多次的激荡和反思,如果我们的课程能更多安排这种机会,那么学生就能巩固这样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再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就能形成显著的就业竞争力,而且,他们就业后将十分容易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凌雁.对问题式学习(PBL)的调查研究和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06(12)
[2]杜生民.PBL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曹春燕,王淑芳.PBL教育创新方法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作者:周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