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海市楼宇经济中比较有发展空间的是总部楼、众师楼和知识传媒楼三种形式 总部楼里主要是跨国公司全球总部或地区总部、大中型国企总部、上市公司总部等,从事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企业活动,以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式的“总部”位于大都市的商务楼宇中。仅2006年,上海市新批“总部经济”外资企业76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20家、外资研发中心26家。目前上海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0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家央企总部和100多家央企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部门,以及31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总部。总部楼带来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中华企业大厦的欧莱雅和恒隆广场的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在2005年创造的税收分别为2.9亿元和1.5亿元,虹桥临空商务区里仅联合利华一家总部年利税便过亿元,入驻恒隆广场的企业在2007年前8个月创造税收突破7亿元。据不完全估计,到2010年,在沪安营扎寨的外企总部将达到61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80家、外资研发中心230家。 众师楼里主要包括设计师、理财师、会计师、税务师、咨询师、医疗保健师、律师等,从事专业科技服务,一般需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并经过专门培训,为各种产业、企业或个人家庭提供专门的服务。以律师为例,通过与国际大都市纽约相比,我们发现律师业在上海发展非常滞后,律师尤其是涉外律师会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占据到咨询业的半壁江山。在纽约,2004年有8万人从事律师服务业,创造GDP达156亿美元,从业人员的总收入为70亿美元,而纽约市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2.7万人,从业人员的总收入仅有51.2亿美元;在上海,2003年有1万人从事律师服务业,营业收入仅有20亿元,创造GDP不到10亿元,随着长三角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一圈”,律师服务业创造的GDP一定会超过100亿元,这隐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知识传媒楼里主要是出版印刷业、传媒广告业、创意产业等,其中,出版印刷业包括出版业、新闻业、印刷业、制版业、制本业、印刷品加工业、与印刷相关的服务业;传媒广告业包括影视产业,录音产业,音乐出版业,图书、报刊出版业,软件产业,剧院,广告,以及无线电、电视和电缆播放业;创意产业包括动漫、影视、网游、工业设计、会展等。以出版印刷业为例,东京的出版印刷业在企业数,从业人数、生产品出厂额、附加值额的等方面,东京的出版印刷业均占首位:出版印刷业的企业数为6 455家,占东京工业企业总数的23.8%;出版印刷业的从业人数为152 013人,占东京工业总从业人数的29.0%;出版印刷业的生产品出厂额为50 460亿日元,占东京工业总生产出厂额的30.5%;出版印刷业的附加值额为27 090亿日元,占东京工业总附加价值额的38.5%。目前上海市仅印刷业一项的产值就接近300亿元,如果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20%之间的话,到2010年就会达到500-550亿元,GDP将达到140亿元左右,但与日本东京相比有较大差距,这表明其在GDP、就业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上海市楼宇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聚集度不高 上海市楼宇经济聚集但聚集度不高。我们根据2006年11月出版的上海市第一次普查数据,计算出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区位熵基本大于1,但是除了1.7平方公里小陆家嘴的金融业具有特色且高度聚集外,上海市都心服务业的区位熵没有一个超过5,这表明上海市都心产业的聚集度不高。以金融业的区位熵为例,在静安、黄浦、卢湾和浦东新区都排在前一二位,但仅有4.937、4.598、3.578、3.203,而纽约市曼哈顿华尔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却聚集了几十家世界级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百家跨国巨头总部,这表明金融业在都心产业规模和层次不够突出,产业聚集但是聚集度不高。 对照纽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我们发现纽约市831平方公里,都心是曼哈顿,面积60余平方公里,如果除去黑人居住区,面积仅有40余平方公里,解决了纽约60%以上的就业;巴黎市106平方公里,都心包括一区、二区、八区、九区,面积只有9平方公里,2001年的就业人数就达44万,浓缩了巴黎市30%的就业;东京土地面积为2 187平方公里,都心包括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面积只有42平方公里,到2000年都心就聚集了25%的就业。以东京出版印刷业为例,2001年在都心和副都心10个区,出版印刷及相关产业的企业数占了东京总数的68.5%,从业人数占整个东京的78.0%,出厂额占整个东京的85.8%。从中可以看出,楼宇经济是聚集经济,楼宇经济的力量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它聚集了都市甚至包括周边区域绝大多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有着巨大的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上海市楼宇经济出现聚集但非高度聚集的情形,这是目前上海市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是上海市楼宇经济规划和布局应从都市经济或周边区域的整体入手。楼宇经济对自身及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影响而诱导大都市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培植和发扬都市经济活力和吸引力,楼宇经济规划和布局应从都市经济或周边区域的整体入手。 二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应该坚持走产业集群道路。由于竞争环境具有动态多变性和速度经济性,出于协调、沟通和信息跟踪反馈的需要,企业会在空间上形成高度聚集以获得竞争优势。 三是上海市发展楼宇经济时应该使其成为土地等自然资源稀缺下高度聚集的“发展极”。“强心”是大都市产业聚集的重中之重,都心强大完全依赖于楼宇经济的强大。强大的都心会发生连锁效应,首先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增加,外来人口涌入,这就扩大了对开发地方产品和发展服务业的需求;其次由于新工业的配置,地方的熟练工人会增加,在培训工人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将得到升级和发展,从而吸引新的企业入驻;再次由于产业的联动效应,与其垂直相关的产业也会吸引而至;最后由于基础设施和地方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外部效果将增强,从而吸引更多的新工业。 四是上海市发展楼宇经济时应该勇于打破“集群锁定现象”。集群锁定有功能性锁定和认知性锁定两类,上海正在着力打造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需要完善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系,但是曾经成功的发展因素,随着时间推移会作为制约因素限制集群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应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楼宇经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产品一流、服务一流的本土国际型楼宇经济企业。 参考文献: [1] Fujita,M.,Krugman,P.,Venables,A. J. 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9:14-15. [2] Porter,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77-90. [3] 吴艳,高汝熹,陈跃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征及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1):162-165. [4] 上海总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N].经济日报,2008-01-10. [5]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0. [6] 上海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sh.gov.cn.
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形式及其对策研究(2)
2025-04-30
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形式及其对策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