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讲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2)

2025-04-28

“导”包括常用形式有“导入新课、导思、导读、导议、导纲”等。笔者主要从“导思”与“导纲”两个方面阐述一下。导思也就是设疑,比如在上选修课“农业低产田的改造”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开场白: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战略发展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该文曾一度震惊“中南海”,其观点是,现在中国的粮食产量基本上可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达温饱水平,但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预计将达16亿,到那时,如果把中国人的嘴巴加起来可绕地球赤道两圈半。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如果仍按每人每年需要粮食400千克计,到那时中国共需要粮食6.4亿吨,除非农业在生物工程方面有突破性发展外,粮食还短缺1亿多吨。预计到了本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全世界剩余粮食将达不到1亿吨,还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针对以上分析,这位专家呐喊,到了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通过以上的设疑,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习的自觉性。“导纲”就是指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或者说是知识网络。提纲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可空出,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填出,如本学期,在笔者的倡仪下所主编的校本资料《高一地理同步导学与训练》一书中所包括的“知识网络”这一板块,就是学生读书的提纲。

“学”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在“导思、导纲”之后让学生“读、动、议”等。“读”就是让学生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教师应精心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动”是指学生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给出的提纲中,故意空出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填出。有的空格可在阅读时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答案,比较简单;而有的空格则较难填出,必须要通读前后文的基础上,动脑思考,或者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后,才能答出。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可见,在“导”的前提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既动了眼,动了手,又动了口,动了脑,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了个引导作用,要比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动“耳”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讲”是指教师对重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的总结概括,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活动中已经懂得了,解决了的问题就不必再讲了,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睛”,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讲活。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半斤五两、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解惑讲疑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浅谈“导学讲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以导学案作引领,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学习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