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2)
2025-04-27
1.内部控制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价值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内部牵制的特点是:公司里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单独管理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以及独立管理某项财产物资。即任何一项业务或者任何一方面的财产物资,都应当由多人一道管理,进行交叉检查与交叉控制。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进一步强调公司在某一个经济业务程序或某一个经济业务方面的控制,其控制面要比内部牵制广得多。在这一阶段中,企业价值这一名词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产权市场的不断发展诞生了,随着内部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控制的方法逐渐科学与完善,内部控制的发展才为人们认识企业价值以及促进企业价值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控制框架是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后的结果,它从多角度、多方面强调企业整体控制,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多方面的要素进行控制。随着企业价值理论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企业本身的价值是一种整体价值,企业商品的价值是由各个生产要素的价值及其有机组合决定的。在内部控制进入成熟完善阶段后,企业价值理论也日益完善。可见,内部控制理论的每一个阶段性成果无不与企业组织形式、管理的环境和企业的价值目标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变化,内部控制和企业价值理论也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2.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个真正以价值为中心的企业是不会仅仅关注利润的影响的,它也会注重企业目前的发展会产生的未来利益,以及对企业未来的价值有什么样的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比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企业价值还可以反映不确定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另外,企业价值比利润更能反映人们对企业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增长状况的预期。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程看,内部控制与会计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维护资源的安全、保证信息的可靠、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益构成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会计控制(含财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阎达五、杨有红,2001)。刘成立(2004)认为,财务、会计、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源于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因此,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目标也应当和企业的总目标一致,而且内部控制的目标应当有助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是总目标的具体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各种权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企业制度安排。在多元利益主体结构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权利和经济利益要求及所承担责任的不同,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过程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看,内部控制目标就是实现各相关利益主体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内部控制目标定位(赵保卿,2005)。内部控制是由控制主体根据企业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参与企业经营的各利益相关者权益要求的实现途径,进而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体现,这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相一致。
3.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的具体化形式之一
价值管理可以具体化为各种形式,内部控制就是其中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能促进企业价值不断增值的因素之一。因为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及其目标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内部控制的创立期——内部牵制中,企业就要求对公司中经济业务发生的各环节、各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实行职务分离,以钱、财、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对象,提供有效的制度,控制其组织与经营活动过程,并防止相关人员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发生错误和非法的业务行为。这些都体现了会计控制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增值,构成了价值管理活动的具体形式。在内部控制的发展时期,内部控制被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些均是价值管理活动的具体形式。到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时期,企业强调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整体控制,强调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以实现价值的整体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