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研究(2)
2025-05-04
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用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对节能减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查找影响企业效益的原因,分析能源耗费对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查看是否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生产工艺等原因造成能源耗费过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建议,促使企业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向耗用能源低、排污少的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促进作用。
(五)与环境保护部门实施联合审计
在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环保部门,但涉及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效益的审查事项完全由审计部门负责,而这种财务收支及其效益的评价必然涉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企业经济业务、国家环保部门的业务活动乃至环境保护工作业绩。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方法、指标评价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掌握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而且应熟悉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环保部门对环境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审计部门对审计技术比较在行,因此,建立环境保护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联动机制,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无疑是提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最佳手段。
三、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一)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程序
1.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确定。
审计机构在编制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时,利用所收集和掌握的信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评估,选择并最终确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立项主要应考虑以下4方面的因素:(1)考虑开展以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节能减
排清洁生产效果为重点的审计和审计调查。(2)考虑对节能减排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对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集中供热等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开展审计调查。(3)考虑强化资源环保审计。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建设资金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及水源地保护、排污费、城市环保等专项投入、专项收费进行审计,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4)考虑适当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和清洁生产审计。适当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可以找出解决减少废弃物和防止污染环境的方案,促使企业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清洁生产。
2.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制定审计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对被审计项目的实施进行组织、计划和指导,确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计划审计时间和成本,明确和落实审计人员的分工与责任,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制定节能减排审计方案时,首先,应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其次,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内容与审计方法;再次,科学选择评价依据和标准,慎重评价审计事项。
3.组织实施。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2个步骤:(1)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评价标准和被审计单位责任机制,考虑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特点进行调查取证。(2)编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连接现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纽带,与一般财务审计工作底稿相比,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底稿更侧重于对审计发现事项的分析、研究和评价。
4.撰写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报告,评价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结果。
节能减排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报告的内容应注重以下两点:(1)报告内容和要素齐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及有关部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情况及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的需要。(2)在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总结。查明问题原因,围绕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和有关部门,纠正偏差,促进与加强整改,使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