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关系(2)
2025-04-28
所以,在当代高技术经济兴起的大趋势下,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现代财富和无形资产形成的主要源泉。知识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结晶,产品中知识密集本身就意味着有科学劳动体现于其中。创造知识密集的产品,也就是把原科学知识要素合并于生产和体现于产品之中,需要依靠人的活劳动的投入,特别是需要有高智力的活劳动的投入,而任何一种科学知识密集产品的形成既体现有原科学劳动的作用,又体现有活劳动,特别是智力性活劳动的作用。可见,知识技术在本质上是劳动力,知识技术的高财富创造力体现的是高级形态的人类劳动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提高不仅增加了有形物质财富,还大大增加了无形的财富,比如商标、专利、版权等。尤其在管理方面,只有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必须有经营管理,就像一个军队一样,总得有个指挥官,它是总的战斗力的体现。一个企业的职工包括第一线的工人,也包括管理层,而管理层的活动不仅是经营,也有一个协作的性质。这些人的有效劳动能对企业起到良好的影响。因此,知识作为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发挥它创造性功能的载体是人,只有人才能使用它、驾驭它并利用它创造财富,所以自创商誉更多的是与人力资源相联系的因素。严格地说,商誉不应属于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范畴。
无形资产是人类科学劳动的产物,来源于人类科学劳动的高质量和高投入。研发无形资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的研发设计就是把原科学知识要素合并于生产和体现于生产过程中,这样就使得生产方式越来越先进;更多的生产作业由机器来做,机器作业效率也越来越高,在单位产品和使用价值形成中机器的贡献和“服务”越来越大。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于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中,替代了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脑力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从价值创造过程来看,人力资源创造新价值,无形资产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人力资源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这种商品的使用不属于一般的消费,而属于生产和劳动过程。生产过程中,这个商品的使用同生产资料的作用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后者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前者却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它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还往新产品中加进了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剩余额即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就在这里。如果说在简单商品与货币关系中使用价值仅是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表现价值的一种被动形式而起作用的话,那么,在资本生产场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创造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了,即变成了一种规定经济形式的因素。尽管这种作用仅限于劳动力这一种商品,但它却显示出“使用价值”这个经济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起到人们意想不到的全新的作用,这是使用价值在经济作用上的一种飞跃。
无形资产作为人类劳动过程中的积累和结晶,在生产过程中是和人力资源紧密相联系的,无形资产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出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人的诸劳动能力是主体生产力,而体现高技术的机器力和无形资产、原材料则是客体力,一旦人发动了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被活劳动之火点燃和发动,生产中的客体力就转化为主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就表现为人类活劳动的能力。更确切地说,高新技术工具力转化为被增强了的活劳动能力,不论人们使用的物质生产工具多么先进、数量多么庞大,不论使用的人力,即活劳动量是多么小,但生产过程中的强大的客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始终表现为主体生产力,表现为活劳动的生产力。而人类对机器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原材料的科技含量和品质的一切努力,都可增强人类劳动的物质装备,由此把更强大的客体生产力转化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力。因此,即使是智能机器的产品,也仍然有活劳动的对象化和客体化,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仍然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高科技企业或行业在一定时间内能获得比别的企业或行业更多的利润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专家解释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包含着人的高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但这种解释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里面包括劳动和运用它们“创造”价值,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就象机器中包含劳动和机器“创造”价值是两回事一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从单个企业来讲,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最大效果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价值本身是通过社会体现出来的。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比较低的时候,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但当整个社会全部提高技术水平,整个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时候,那么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变了。因此,第一个运用新技术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当整个社会都提高的时候,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这个变化过程我们通过以下分析可以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