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经济语篇隐喻研究概观与比较

2025-04-27

  摘 要:本文基于对主要中英文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总结了国内与西方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概况,概括了国内与西方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特点,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概述了它们的相似与差异。 
  关键词:经济语篇;隐喻;认知。 
  一、引言 
  自Lakoff在上世纪80年代开垦了语言研究的一块新大陆--隐喻的认知新解以来,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们便接踵而至,孜孜不倦地开垦着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研究相关隐喻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图书馆、书店和不断更新的数据库中。在这个全球化不断深入而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时代,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已成为人类用其较为熟悉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解读较为陌生领域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虽然经济语篇与隐喻现象这两大热点的交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已经捕捉到了这个跨学科研究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的态势。以下笔者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对比,从宏观的视角展现国内外隐喻研究的特点。 
  二、西方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现状 
  (一)经济学家对隐喻的研究 
  商务英语的隐喻研究始于经济学家Henderson(1982)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用法的发现和研究兴趣。他在 Economics杂志上发表的Metaphor in Economics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开篇之作。他探讨了隐喻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方式,认为隐喻在经济学和很多其他学科中都十分常见,并由此总结出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三种功能:一、作为语言的阐释、润色;二、是所有语言的核心组织方式;三、对经济学问题的探索有所帮助,是拓宽经济学领域的根本思维方式。 
  随后McCloskey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更深层的研究,发现了隐喻对经济语篇研究的重要性。她在其系列专题著作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1983、1985、1990、1995)中谈到,隐喻在经济语篇中极为普遍,是经济学修辞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对经济学思维至关重要。经济学中的数学理性思维和经济学模型建构都是隐喻的,甚至图表上的直线、曲线和点以及表格都是用隐喻表示经济和经济学变量的。经济学就是漂浮在隐喻之上的(1983)。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的正确理解为形成结论途中的逻辑鸿沟架设了桥梁。因此,经济学中的重大突破都是由一个新的隐喻引发的。 
  Philip Mirowski在Natural Images in Economic Thought(1994)中探讨了隐喻对经济学的意义。他接受Black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传统的修辞手段,隐喻对整个经济学的结构和内容的影响十分巨大。隐喻是我们探索未知的重要手段,但殊不知隐喻也为我们已知的东西提供新解。隐喻是认知的,因为隐喻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 
  而John J. Clancy在The Invisible Power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1999)一书中指出, 隐喻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恰到好处的隐喻能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但同时他也指出,语言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毕竟隐喻表达的"相似性"与"真实性"不能等同。 
  (二)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 
  以上研究隐喻的经济学家们都意识到了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没有揭示出隐喻在经济语篇中概念性的本质。Charteris-Black(2000)对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中的隐喻词汇教学做了研究。他比较了《经济学家》(Economists)与英国其他杂志的词频,发现在谈论经济话题时,《经济学家》中的隐喻词频更高。他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用生动的隐喻描述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而用不太生动的隐喻描述市场活动。他认为这是由于前者是在经济学家掌控之下的,而后者却不是人力能把握的。此外,Charteris-Black还分别比较了西班牙语与英语、马来语与英语、德语与英语中经济语篇的隐喻,发现不同语言隐喻的方式和位置都有所不同,得出了不同语言中有关隐喻语言习得的结论。 

下一篇: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