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2)
2025-04-27
此外,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也产生了分歧。尽管之前的财政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增加税收动员额外资源以增加投资水平、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调节居民收入差距、通过补偿性财政政策防止出现大的经济波动等,但一般认为财政政策在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方面作用不大。有些学者甚至通过“李嘉图等价定理”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定,认为财政政策在拉动消费与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根本就是束手无策的。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这些内生因素对财政政策非常敏感,也就是说,财政政策在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还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财政都可以通过税收、支出、补贴、公债等手段予以积极支持,进而提高单位生产要素产出率,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正因如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政策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研究重点,这从美国布什政府的所得税减税,以及加大对教育、科技、研发等领域投资的财政政策可见一斑。
二、内生增长模型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关系分析
1.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财政政策分析。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人均收入增长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比重成正比。但人力资本投资又存在外部性,即虽然经济整体收益及每个企业的单个生产率均会因人力资本投资深化过程而提高,但人力资本拥有者并不能因为其对经济整体所做的贡献而得到补偿,从而经济行为主体的投资不会达到最适状态。由此,政府部门可通过财政政策,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或直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或通过税收减免、投资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企业投资人力资本。卢卡斯指出,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在不同行业中有所不同的事实,如果某一行业具有较高的潜在人力资本增长率,政府最好引导资源从别处流向该行业,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财政可通过税收和转移性支出过程实现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资源优化配置,如加大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人群的定向培训,使其能够从事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作等。另外,索伦森的人力资本分析模型指出,对资本征高税只影响利率,并在长期内降低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如果政府提高学费,对劳动所得课税会降低平衡增长率;如果政府对教育提供补贴,对劳动所得课税会提高平衡增长率。因此在社会最适状态下,对资本所得征税税率并不为零,政府需要为扶持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生产型服务。此外,索伦森还说明了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大小决定了对劳动所得的课税是正还是负,这同样适用于教育学费或教育补贴。如果这种外部效应非常大,且教育过程的效率很高,政府应当提供教育补贴;如果这种外部效应非常小,且教育过程的效率很低,政府应当对家庭收取学费。
2.基于知识外溢性效应对财政政策分析。另一种解释资本投资收益率在长期中不会发生递减现象的思想,是认为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知识和经验也在不断积累,而知识的积累具有外溢效应,使物质资本收益率长期中不会趋向于零。阿罗认为,知识的取得与经验紧密相关,而经验的衡量指标是总投资积累额。当总投资不断增长时,经验的取得促进了知识存量的不断提高。一旦知识作为一种共用品被生产出来,即可促进所有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由此说明私人边际产量与社会边际产量不一致,政府应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弥补私人投资与知识积累的不足,使总投资水平达到或趋近于政府认定的水平。罗默模型同样说明了由于知识的外溢效应,资本边际效益并不会因资本固定性而逐渐降低,因此仅靠分散化的私人投资过程将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知识存量,政府应采用一定的财政政策,引导私人经济将消费转向物质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具体措施包括对知识资本的持有、积累或对知识的生产过程提供补贴,并对知识资本以外的其它要素课税,最简单的方法是政府对厂商所拥有的每单位知识支付一个依时而变的单位消费品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