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严格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干部整体素质。社区建设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干部的自身素质。为此,我们大胆改进社区干部的选聘工作。首先,确定用人标准,严把入口关。我街道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街道社区干部管理规定》,并确定了社区干部招聘标准:政治上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年龄上要求男同志在40岁以下,女同志在35岁以下;文化程度必须在高中以上。同时,要求热爱社区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区成员才有资格参加招选。其次,广泛宣传发动,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等社区资源,把候选人基本情况向每一位居民介绍,让每一位居民认识和了解招选对象的政治面貌、个人简历和自身素质,为招选到思想好、能力强的社区干部作出充分的准备。目前全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37.9岁,党员占68.52%,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5.56%,优化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文化结构。基层和群众普遍反映,新当选的社区居委会成员政治素质好,开拓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均大大好于以往。社区干部当选后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畅通进口与出口,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三是提高标准,努力改善社区干部待遇。社区工作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一直以来社区干部们的待遇都比较低,可以说工作强度与工作待遇不成正比,但是我们的社区干部们一直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克服财力短缺等困难,逐年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目前,所有社区干部都办理了保险,工资标准从原来几十元到现在的一千元到一千二百元。在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生活待遇的同时,我街更注重社区干部政治待遇的提高,注重从社区干部中发展党员,一批社区干部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今年还将从优秀社区书记、主任中选聘公务员。许多社区干部被评为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先进个人,这都大大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社区干部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创新载体,促进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我们围绕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计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工作,以“康复工程”、“环保小卫士行动”、“再就业工程”等为载体,解决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此增强社区建设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是以实施社区党建工作“延伸工程”为重点,推动社区建设的深化。我们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动为契机,实施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延伸工程”,即:在党建工作范围上,以党员联络站和党建联席会为载体,把管理和服务对象由社区党员向社会党员延伸;在党建工作重点上,以党员楼栋长为载体,把社区党组织由总支、支部向楼栋、门栋延伸,发挥党员在楼栋、门栋中的作用;在党建活动开展上,由重点抓党员管理向为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延伸。通过实施“延伸工程”,全街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一楼两长”为触角,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社区党建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延伸。
二是以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在社区大力培育文体组织,涌现出了像青山湖社区威风锣鼓队等一批在全市、全区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其次,注重培育社区文化品牌。从2005年延安路社区试点开始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社区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全市的亮点。
三是实施“再就业”工程,探索通过社区服务拉动再就业工程的新路子。再就业工作是我街道社区工作的重点。我们从抓再就业网络建设入手,街道10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配备了微机和热线电话等办公设备,实现了市、区、街、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网路全覆盖。抓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争创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通过社区居委会为下岗失业人员送岗位到家、送政策到家、送温暖到家。抓就业岗位。我们把社区服务作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主渠道,围绕衣、食、住、行等社区居民切实存在的“老、少、忙、难”问题,开展拖老、托幼、家政、维修、代购等系列服务,一批送货郎、卖粥嫂、计时工、夫妻店、流动烧烤城应运而生,使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抓政策落实。我们认真落实有关再就业工作的优惠政策,并在办照、收费等方面出台新办法,为下岗失业人员经商办企创造条件。近三年来,全街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242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