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是伴随着中国的金融改革而产生和成长起来的。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合并重组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同年2月,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深圳成立。经过十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到2002年以后,发展更是迅速,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34.7%、34.7%和17%,2005年前三个季度的增长率为20%,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银行业整体,是中国银行业发展最快的群体之一。截至2005年9月底,中国已建成城市商业银行113家,资产总额达到18833亿元,占所有银行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为5.1%。营业网点数接近6000个,从业人员则超过了1O万人,业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全国性商业银行不同,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在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的重大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两极分化问题相当严重。
首先,从资产规模方面看,截至2004年底,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有两家,分别为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排名第14位和第15位,并跻身于全球500家大银行之列,甚至超过了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此外,资产规模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28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8 1家。其中,最大的上海银行资产规模为2198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前者为后者的200倍还多。从表1可以看到,2004年底,资产规模最大的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达到了45%左右,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
其次,在资产质量方面,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9月底,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27.1亿元,不良率为9.74%。动态地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率较历史最高点的34.32%已经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相当明显。不过,若从横向来比较,在几类主要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只是略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不良率差距相当明显。在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两家最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左右,在主要银行中均居中上水平;60家经营状况基本正常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7%;35家风险较大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3.41%;而16家高风险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3.9%。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当差。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所计提的拨备并不充分。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经营上的风险。
第三,从资本实力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都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渠道只有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这两条。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实力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家银行引入了外资,在获得资本金补充的同时,也通过外资股东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治理结构(参见表2)。而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单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核心资本补充的需要,而同时,其相对糟糕的财务状况又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在附属资本补充方面,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状况良好,达到了发行次级债的各项要求,已经开始通过发行次级债来筹集附属资本,由此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2004年,上海银行率先以私募方式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南京市商业银行则于2005年11月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8亿元次级债。不过,对于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达到监管要求,进而也就无法利用次级债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