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看望慰问打黑除恶一线干警时说,一个地方,只有具备了清明的社会环境,严谨的法治环境,才能吸引真正有本事、走正道的公司和生意人,放心来投资发展,地方经济才有希望,才能最终繁荣起来。
法治环境,是一个按照民主政治原则建立的国家政权,在其管辖的区域,实行法治,严格依法办事所形成的社会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权威的氛围和社会依法治理的有序状态。法治环境的好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经济要发展,必须靠法治来保障。因为作为道德的底线,在其他影响或制约发展的环境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法律无疑将承担起教育、预防、保护和惩罚的重任。也就是说,在道德的评判失去效用的时候,只有法律,才能体现并伸张正义。
可是有人却认为,“打黑除恶”会把各路客商都“吓跑”,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只有包容才能发展”。这种说法是假“深刻”,至少是“杞人忧天”。这些人的想法是错误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是重庆的发明创造,是中央有明确要求的“规定动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平安重庆”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的正义之举,也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组织开展打击黑恶势力等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周永康同志强调,如果不能有效打击和消除黑恶势力,老百姓就难以过上安定日子,“平安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他还要求除恶务尽,在全社会形成对黑恶势力人人喊打的局面。孟建柱同志也多次要求,对黑恶势力要坚持严打方针,要坚决打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在全社会形成打击黑恶势力的强大舆论氛围。
由此可见,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是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加强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打黑除恶不仅是一个维护社会治安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不仅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维护党的执政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营造适宜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维护人民和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具有现实意义。
试想,如果连正常的社会秩序都不能保证,还有什么百姓利益可言?一个地方如果案件迭出、事故不断,怎么能放开手脚发展经济?又怎么能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所以,我认为,薄熙来同志所说的“严谨的法治环境才能让经济有希望”,富含哲理,体现了一种清醒、一种责任、一种智慧。
发展是硬道理,平安也是硬道理。没有严谨的法治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唯有使法治环境得以优化,才能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安全、有序、健康、协调发展,保障公众安居乐业,促进人流物流畅通,使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具有更可靠的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造严谨的法治环境,也是一项真正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