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测算,中国到2030年将达到人口最高峰16亿,之后,人口将开始下降,降到12亿为人口平衡点。三大超级都市圈容纳了10亿人口,还有6亿人口,其中1亿在农村,2亿在小城镇,3亿分布在中部的武汉-长沙-南昌;西南的成都-重庆;西北的西安-兰州以及东北的沈阳-长春-哈尔滨等次级城市圈。
当农村人口只剩下1亿,即使农业生产效益从现在开始停滞不前,到那时也等于现在9个人的收入给1个人了,农民怎么会不富裕?
一定会有人说,城市规模过大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我承认,但也必须看到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没有负面因素的方案,只能是相比较,哪个更加有利而言。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稀少,不搞人口高度密集型超级都市圈发展战略,就业问题、环保问题、能源使用效率问题以及三农问题都无法解决。
清华大学环保系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在兰州沙化地带圈了一块地,用铁丝网圈起来,什么事情也不干,三年之后,被圈起来的沙化土地,就长起肩膀高的灌木丛,自然植被基本恢复。由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西部土地沙化主要是人、畜过多。
与日本相比较,人口密集发展的好处更是一目了然。按照国土面积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大于中国,但是日本环保以及原始森林的覆盖率比中国高得多,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市,农村尤其是山区,人烟稀少,环境自然就被保护起来。
而按照密集人口的沿海超级都市圈发展战略,即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2500人,容纳10亿人口也只需要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才是对有限土地最大限度的节约利用,况且还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必须放弃东西部平衡发展的战略,采取打造东部超级都市圈的道路。基于这样的战略,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进城的农民扎根落户,使他们尽快成为城市居民。而不是象现在这样,进城打工只是为了赚点钱,然后回家乡,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落户扎根的指望。为了吸引农民工安居城市,政府就必须投资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和子女受教育问题。比如,政府可以投资建造简易实用的住房,廉价租给民工,可以在民工集居地设立低价甚至免费的医院和诊所;义务教育经费就可以采取拨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人头上方式,让义务教育经费跟着人走,这样进城打工的农民,把他们的孩子带到城里也带来了教育经费,就不会成为城市教育的负担,他们跟着父母在城市长大,到他们成年,就完全适应城市生活了,自然成为城市居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