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技术工人分为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5个等级。
从“Y”纺织企业招聘需求上看,女性的青年挡车工最受欢迎。由于挡车工培养速度较慢,一般从生手到熟练工人大约要3-5年时间,挡车工一直是纺织企业的紧缺职位,这个岗位的工作质量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产量、销量等各个过程,一名合格的挡车工应该熟悉机器的性能。
青年技术工人L说:“我得时刻地检查机器,指导工人对布面上的断线、疵点进行观察和调整,不然的话出了质量问题是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再来观察一下“Y”纺织企业的生产机器,生产线上的“浆纱机”价值近一百万元,一台丰田喷汽式织机的价格在30万元左右。浆纱工和喷汽织机的操作工人除了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细心的操作手法,否则就会对机器产生较大的损害,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复杂的工作。一些进口的机器还要求工人有英语基础,因为机器上有些是英文操作界面,不懂英文的工人根本无法操作。在“Y”厂负责修理纺织机械的青年技术工人G,也是企业从别的企业高薪“挖”过来的,他有着七八年的纺织机械维修经验。
青年维修技工G说:“这些机器平时不大会坏的,但坏了就耽误生产了,所以我平时有事没事都是要仔细检查的,机器有了不正常的响声我也让他们及时告诉我。我的工作任务就是保证机器正常,保证生产的进度不被中断。”
对于“Y”企业来说,中高级青年技术工人在生产线上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是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这也是他们地位相对受重视的基础之一。
3.紧凑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
中国的许多制造行业,要么是有订单没技工,有图纸没有产品;要么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工人,三流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产品,而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这句话,肯定了技术工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工人在人才队伍中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紧缺现状。
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却十分突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称之为“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型人才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在14%以上。中国三大经济圈2004年一季度高级技工供需统计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级及以上技工的求职人数为36088人,实际岗位需求为60008人,求供倍率为1.66;长江三角洲地区中级及以上技工的求职人数为49640人,实际岗位需求为89915人,求供倍率为1.81;环渤海地区中级及以上技工的求职人数为44776人,实际岗位需求为67931人,求供倍率为1.52。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的状况更为严重。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省无锡市2004年第二季度制造业企业高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已经达到4.8:1,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分别为1.5:1和1.7:1。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辽宁为8.8%,吉林为7.1%,黑龙江为6.1%,即使在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上海,此比例也只有9.4%,而发达国家已达到40%。很显然,中国出现了“技工荒”绝非危言耸听。
与此相对,能为制造业输入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学校却面临困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实力的提高,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省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对职业技术教育却不够重视。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长缓慢,最快的年份也只比上年增长9%,有的年份出现负增长,1996年到2004年差不多10年时间只增长了41%,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每年都较上年增长超过15%。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三个指标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比重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缩减,到 2002 年可输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明显减少,产业界技术工人连年断档,“技工荒”也就随之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