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年来,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兴修水利工程35件,解决了4721人的饮水困难、8730亩耕地的浇灌问题,建设坡改梯2500亩、新增水田500亩,建成高产稳产耕地6392亩,全乡水利化程度达42%,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前进。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前进。1985年,**乡未有中学,仅在小学附设了初中班,招生能力有限,很多当地学子上中学都要到县城。教师队伍主要由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构成,公办教师寥寥无几。1988年,**中学正式成立,当年在校生就达100多人。1996年,由省建材总公司捐款为主,县乡两级配套为辅,建成了长寿村建材希望小学。2003年以来,在上级的关心下,先后投入150多万元,重建了六午河完小,搬迁新建了罗里密小学、白荞小学、密马小学等3所村级小学,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同时,规划了建材希望小学和乡中心校两幢总投资近80万元的教学大楼,计划于2005年内动工建设。2004年,全乡共有教师56人,大专以上学历30人,中专学历26人。1985年,乡卫生院医生、护士和财务人员共5名,只有一幢土木结构上下12间的住院楼作为病房、门诊房、药房兼用作医护人员的宿舍。病人住院自带行李、锅灶,病人多的时候只能临时借住机关单位的厨房。20年来,先后修建了砖混结构的门诊部、住院部、功能室,修缮了原土木结构的住院楼,配备了B超、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X放射机和电脑等设备。现有医务人员7名,村医疗点6个,村卫生员7人,病床13张。电信和移动通信也从无到有,1997年第一部程控电话落户**后,长寿、**、密马、罗里密4个村委会相继开通了程控电话。2002年9月,移动通信服务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全乡固定电话用户近百户,移动电话462户。20年后的今天,宽带互联网也进入这个偏远的山区。
四是小集镇面貌焕然一新。20年前,**乡街场仅有乡机关(党委政府)、供销社、粮食局、邮电所、食品组、卫生院等几个单位构成,单位建筑物大都是土木结构瓦房,附近少有民居,街道狭窄而崎岖不平,且到雨季林区公路无法通行,群众所需日用品购销不畅,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2000年1月11日,总投入近百万元的**集镇路面硬化工程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从此,昔日由边皮板搭建的油毛毡房、千疮百孔的土墙房和坑坑洼洼的黄土路面构成的**街场一去不复返,呈现眼前的是幢幢新楼和日用品齐全的商铺以及街道两旁绿油油的核桃林。
五是电灯代替了松明火把和煤油灯。1993年前,全乡境内没有一条高压线路,仅有的一座公社发电站也只能供**村大白果、老新厂、阿**、六木本和罗里密以及长寿村的部分农户用电,白荞、石竹、密马等偏远的地方,群众只能靠松明火把或煤油灯照明。1993年“8·29”洪灾,电站冲毁,全乡农户通电率为零。同年底,架设了太平至**的10千伏高压线路。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乡拥有95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1条,各类变压器48台,容量1440千伏安,全乡1903户中有1826户点上了电灯,户通电率达96%。
三、提高整体开发效益,支柱产业培植取得新突破
按照“八五”打基础、“九五”上水平、“十五”成气候的工作思路,编制了**乡支柱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向支柱产业倾斜,长抓不懈。
一是不断巩固畜牧产业。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畜牧业增效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狠抓畜种改良、疫情防治和草山建设,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2004年末,全乡大牲畜年末存栏8297头,生猪存栏8082头,羊存栏9489只,出栏肉牛1514头,肉猪7182头,肉羊7372只。
二是发展壮大核桃产业。按照“千家万户抓发展,高接换优增效益,加工增值上精品”的思路,采取“一个规格定植塘、一棵优质接穗苗、一担农家肥、一挑定根水、一尺保水膜、一块常耕地”的“六个一”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常耕地和适宜地块规模种植泡核桃,不断壮大核桃产业。至2004年末,全乡45个村民小组1867户农户皆种植核桃,户均有核桃181株,农民人均占有核桃54株。核桃产量31.9万千克、产值400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4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