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辅导员在高校的管理对象不是机器也不是猛兽,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且还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天之骄子,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方式不能刻舟求剑,要在新形势下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之路。陕西师范大学的王振亚教授用自己充满激情的演讲报告,从一般管理学入手,逐渐引申到高校中对学生的管理,使我们受益匪浅。首先,使我们对目前管理学生的方法进行反思,我们的管理方式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其次,我们从报告中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将学生变成教育和管理的主体,引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最后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在管理中要确立“服务意识”,万事情为先,用师德之风,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每一个学生,加强制度化建设,用科学可行的制度来保障我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辅导员加强学习的重要性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恐怕就是“辅导员要加强学习”这句话。那么首先我要说的是。当一个学生在面对一名博士辅导员和一名本科辅导员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在面对一名滔滔不绝,无所不知的辅导员和一名不学无术,一问三不知的辅导员时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在面对一个能把教育自己的道理讲透彻的辅导员和一个语无伦次,越说自己越糊涂的辅导员时的心态肯定还是不一样的。因此,辅导员加强学习已经不单单是自己的私事,而是一种工作态度了。其次很多辅导员都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工作状态,有意无意的一工作太忙为理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是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就忙到一点学习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吗?我觉得恐怕还是一个心态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国家级优秀辅导员高老师在回答我提问的关于如何协调工作,生活,学习的时间问题上言简意赅的回答“要按照工作——生活——学习的顺序来做,但是当学习成为眼下最需要做的事的时候,学习就是工作,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学习是最重要的时候呢?我认为,当你教育学生的理论开始空洞乏味的时候;当你回答学生的问题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就是你要将学习转变成工作成为第一位的时候。最后,我要告诉大家,当辅导员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你的学生会增加对你的敬佩感。我举一个例子,当我的一名学生干部在看到我为准备考研而复习英语的时候对我说“老师,我真的没想到你工作这么忙还要抽出来时间学习,真佩服你”,在以后的交流中,她为了鼓励和督促我的学习每次都是拿英语给我发短信。这也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讲,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工作,我们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从另一个侧面向学生展示你的能力。
二、建议和意见
1.辅导员的待遇问题
通过本次培训交流,我们发现辅导员的待遇相对较低,能够像陕西师范大学这样对辅导员从各方面提供优厚条件的院校寥寥无几。这固然与各学校编制,规模,资金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主要因素还是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辅导员为高校的稳定工作所付出的辛劳工作。大家都知道,辅导员的工作其实是一个“良心活”,隐性工作比较多,一个用积极态度进行工作的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肯定与一个消极态度进行工作的辅导员不一样。大多数辅导员不仅要在8小时之内完成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在8小时以外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如果不能相应提高辅导员的待遇,不能及时解决辅导员的出路问题,那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辅导员队伍就无从谈起。我们也希望省上能有政策明确、方案可行的相关文件能落实辅导员的编制、待遇等问题。
2.辅导员的专家化,职业化问题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院校都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具有专家化的职业辅导员队伍的愿望,但是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实现这一愿望的艰巨性。首先,绝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工作成绩很突出的辅导员可能在工作几年后就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其他辅导员在经过几年的各种类型的分流可能也所剩无几,这样的话,我们就要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最终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状况。其次,我们很难想象一个40-50岁的中年人在面对辅导员工作时能始终保持一颗红心,因为辅导员也是一个正常的人,在步入中年后从生理,心理都很难再从事这份工作。最后,当今社会的倾向是以一个人占有财富和权力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那么对于处于高校地位和待遇处于底层的辅导员群体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在几十年的职业化道路上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呢?综上所述,辅导员专家化,职业化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道路是相当曲折的,不但需要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更需要各大高校真正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