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研机构作用。紧紧依托“两院一基地”,继续组织开展高层次、宽领域、专题性文化课题研究,大力推动崂山文化研究及转化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加快景区文化史料搜集整理进度,组织举行《崂山地域文化发掘与探索》学术研讨会,完成《崂山民俗》的编写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景区史料库。继续深入开展道教、佛教、易经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确保《太清宫志研究》、《崂山名胜》等文化丛书及时编撰完成。积极开展文物宗教课题研究,确保年内完成《崂山风景区历史文物遗址遗迹可利用价值研究》。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山东大学合作,完善康成书院历史文化研究功能,将康成书院教研中心打造成崭新的文化研究、交流和培训平台。做好崂山历史文化中心建设准备工作,完成崂山康成书院“崂山名人与名作”文化长廊建设。
强化景区宗教事务管理。要以打造“全国道教文化中心”为目标,强化宗教事务属地管理职能,初步实现景区宗教事务统一管理格局。华严寺、蔚竹庵、华楼宫等三处宗教场所正式对外开放,宗教活动相应恢复。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等场所的修缮工作初步完成。
五、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游览功能,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向旅游精品转变
要围绕实现“服务设施人本化、旅游功能全面化、宣传促销体系化”的目标,着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扩大景区影响力,提升景区亲和力,努力打造旅游精品。
服务设施人本化。要按照国际化标准科学设置,进一步完善景区标识系统体系,提升自助游功能。完善景区停车场所建设布局,增强景区车辆容纳能力。不断完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旅游功能全面化。要突出景区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将旅游与体育相结合,将观光与体验相结合,将消费与健身相结合,积极进行大河东等集旅游、运动、购物、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筹建工作。传统景点要不断注入文化内涵,同时要注重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提高科技含量,做到常看常新、常游常新。
宣传促销体系化。要继续在《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等报刊开辟崂山景区专版,加强景区景点和工作成果宣传推介力度,全力打造“文明崂山”新形象。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增加景区宣传片播放密度,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作用,着力提升景区影响力。做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参展准备工作,拓展景区宣传营销渠道。
六、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工作流程,推动旅游秩序管理工作由控制型向引导型转变
要从建设和谐、文明景区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教育培训的关系,综合整治与机制建设的关系,控制规模与引导方向的关系,针对影响景区旅游秩序的根源性问题,全面抓好教育培训、综合整治、市场管理、票务管理四大机制建设,争取实现景区旅游秩序根本好转。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培训机制。要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把经营业户和景区讲解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景区整体教育培训计划,强化景区经营业户文明经营、诚信经营意识,提升景区讲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为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好转提供保障。
完善重点整治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机制。要针对景区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组织开展以打击封建迷信、治理野导和无证营运为主题的“三大战役”,重点治理严重扰乱旅游秩序的行为。强化旅游秩序治理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开展“综合整治月”、联合执法和动态监管、实时巡查等措施,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切实保障景区良好旅游秩序。强化“四无”示范路建设,将“四无”示范路建设延伸至八水河。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继续完善安全工作预防机制和全员责任制,确保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全面落实景区卫生百分制考核细则,保持景区良好的环境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