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规范管理,增强社会安定系数值。
外来人口具有流动性大,隐敞性强,情况掌控难,违法犯罪高的特点,直接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已成为制约地区社会发展的不良因素,为此,我们在推行:企业功能区公寓式、木线生产区租赁式、行政村站点式管理模式的同时,着重在规范上进行深化,实现三个“不”。一是登记不缺项。根据以往的经验,今年实现登记内容统一,要求登记家庭地址详细,本人身份明确,暂住时间和地点清楚,计划生育状况及用工合同工作单位一样不缺,全部记录在案,作为第一手资料,应对突发案件。二是管理不漏人。我们与企业、用工单位和私房出租户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量化治安管理责任。同时,在2005年成立xx流动人员管理站的基础上,2006年为各行政村配备流动人员协管员46名,以政府买单的形式,实行登记、管理有偿服务(每人1元),最大限度减少盲区,把人员都纳入登记管理之中。三是服务不滞后。用工企业大部分成立了工会组织、职工之家,进行岗前教育培训。特别是xx、xx、等大型企业,都实现了集中食宿和人性化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一年来,劳动部门开展免费岗位技能培训四期,受训300余人次,主动到用工企业办理工伤保险4000余份,签订劳动用工合同8000余份,共追收拖欠工资,获取工伤赔偿共计70余万元,维护了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截止11月20日,暂住人口做证率达90%以上,做证11324人。
二、开拓创新,深化创建成果
2005年创建平安乡镇和综治工作主要放在扎实基础,提高素质,加强考核之上,2006年我们侧重于深化成果上面。
(一)实施三步战略,拓展综治功能
综治进民企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创建“平安单位”的基础,也是今年拓展综治功能的重头戏,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措施,开展此项工作。一是让认识走出误区。认识是行为的先导,综治进民企说到底是企业主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态度如何,认可与否。一直以来企业主关心的是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结果。针对认识的偏差,我们在下发文件进行宣传的同时,利用安全培训、工业企业会议等机会,适时宣传综治与企业、社会治安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等关系,逐步改变企业主的认识,引导他们走出误区,慢慢接受综治进民企工作。二是让形式服务内容。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专题对企业综治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主动上门为企业布置综治室、安装门牌、制度上墙、手把手教台帐登记,积极协调处理企业发生的工伤和矛盾纠纷,通过有形的行动和真诚的态度,取得企业的认可,逐步规范起企业的综治内容。镇专职巡防队抓获2个盗割生产车间动力电缆的犯罪分子,挽回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几万元,保证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我们借机适时做宣传工作,企业主非常高兴成立综治室,并一直承诺,目前办公条件有限,我们在软件上先下功夫,配备最敬业的人员待新办公楼落成后,一定在硬件上优先配置。三是让工作创造效益。工作出效益,综治进民企才有更多的舞台,更多的作为,也是我们的“瓶颈”工程。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优势,帮助企业调解矛盾纠纷20余件,妥善处理工资,工伤纠纷140余起,组织专职巡防队与护企队进行联合巡查,查获和避免盗窃案件30余起,解除了企业后顾之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建强三支队伍,筑牢防控网络
一是排调队伍。以镇综治中心为龙头,建立起镇、行政村、学校、企业多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村级建立调解组织36个239人,配备信息员36名,并将非公有制企业的调解组织建设纳入其中,共建立综治委1个,调解室 16个,配备调解员64名,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多方参与的大调解体系。今年共进行专业培训三次200余人,不断强化队伍素质,确保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镇,调解得了,调解得好。二是护村护企队。由原本以中心村,学校及重点企业建立护村、护校、护企队的基础上,把着力点选在纵深发展上,发展到每村、每校、每企,共建立起122支队伍915名队员。xx村巡防中队,协助公安机关抓违法犯罪分子47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治安拘留9名,摧毁扒手团伙3个共16人。三是专职巡防队。针对xx镇特点,结合工业功能区实际,镇政府专门投入20万元资金,建立一支10人的专职巡防队伍,实施24小时对重点地点,重点单位的不间断巡防,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年共安排专职巡逻4380余人次,车辆730余台项,处理案件23起,刑事拘留15人,治安拘留1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其中,抓获一个盗窃工业功能区xx公司铜材料犯罪分子,价值2万余元,已刑拘,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