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财源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近三年来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38%以上,而全县财政收入近三年来年平均增幅20%左右,投资的较高增长与财税的较低增幅不协调,培植财源的作用近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财源建设的稳定性不强。我县是农业大县,经过多年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税收一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农业特产税又占了农业税收的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今年国家对农业税收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农业特产税,降低了农业税税率三个百分点,初步统计,全县农业税收收入比去年减少6300万元。城市经济也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发展过程,如金曼克电气集团公司、金贵酒厂、金利纺织集团曾是我县三大支柱企业,1995年以来企业上缴税金逐年大幅增长,1999年,三个企业共上缴税金高达8600万元。但近年来,由于国内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资金、经营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呈大幅滑坡趋势,除金利纺织集团实施破产重组外,其他企业上缴税金比以前年度明显下降。2003年,金贵酒厂仅上缴税收107万元(上缴中央消费税103万元),金曼克集团公司上缴税金1026万元,比2002年少缴1000万元,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大降低。
(四)财源建设增长的亮点不多。在农业产业上,税收主要还是依赖粮食种植、大蒜种植等传统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项目和园区内企业产生的税收,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相当部分要兑现优惠政策予以减免或奖补,企业改制有一个调整、启动和发展的过程,我县多数乡镇反映目前看不到多少财源增收的亮点。在第三产业上,如果没有新的重点项目上马,新的增长点也不多。在当前税源偏紧的情况下,完成财税任务大多采取加大征管手段的办法。
(五)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表现在招商引资方面,尽管县里三令五申要求把投资商看成“上帝”,努力为其提供优质环境和服务,但由于部门利益化,服务不优化,以及“三乱”现象时有发生,投资商反映比较强烈,致使一些招来的商家也难以落脚,影响了我县招商引资的成果。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根据“十一五”规划和省、市、县委工作会议,要立足于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今后5年,我县财政总收入平均增幅要达到20%以上,到2008年跨上3亿元台阶,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在以下五方面求财源:
(一)要在思路转变上求财源。一是强化工业财源的观念。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的路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农业财政、工业财政、第三产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中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财政还正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要快速完成这个过渡期,对于我县财源建设而言,必须强化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把主攻工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二是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要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当前,我县在发展经济尤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了重数量不重效益的现象,只要引得进来,什么优惠条件都给,且期限过长,以致于一些引进来的企业对当地财政根本产生不了多大效益。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地方财政得不到好处,花大力气引进的这些项目也达不到我们财源建设的目的。三是树立非均衡发展财源观念。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奥秘所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后续税源培植上也不可能“齐步走”。非均衡发展,就是集中优势区域建设财源,带动落后区域发展财源,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当前,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率先把××镇、胡集镇、吉术镇三个中心镇建设成我县三个经济强镇,形成我县的“板块财源”,5年内使其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重均达到40%以上。同时,积极扶持王丕镇、卜集镇、兴隆乡三个欠发达乡镇的财源建设,5年内使其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重也要达到20%。最终实现全县财源建设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