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困境感言(2)
2025-04-30
我们中国的思想方式,一向是从经验出发,不重视理论思维的。我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其措施也是来自于具体的经验,所以那时经常有各种试点。后来,这种改革思路,还被总结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上述政策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是否有内在的、统一的逻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否应当是同一逻辑的推演和贯彻?或许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样系统的理论总结工作,没有很好地进行,或者说对决策者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乃至中国社会的前途来说,都是一个悲剧。
从1992年开始了第二个时期的改革,这期改革一开始,是将过去一段时期人们必须表面尊奉的意识形态信条抛弃了。但是却又没有建立任何新的信仰。大家都去发财吧,可是真的大家都能发财吗?不讲道德原则的民族是注定要贫困下去的。接着是一轮全民经商的热潮。这个时候,也出了一些企业家,而且这些企业家发财致富的速度惊人,但是,这些企业家们的致富,许多却是靠寻租、投机而暴富,是靠公共权力的腐败和掌握公共资源的人腐败发的财。换言之,更多的是财富的转移,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如果说八十年代打破了底层人民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枷锁的话,九十年代则是解放了有权有势者,他们得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财富。而在不自觉间,八十年代改革的内在理路没有彻底坚持下去,达到其逻辑的结论,反而停滞下来,停留在一些不完善的、半吊子的制度上。而这些制度所能容纳的人民努力的发挥,所能容纳的经济绩效的表现,到今天可以说到了一个尽头。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已达到了一个均衡点,再难有什么高速增长出现了。另外我们还需注意一点,这时期,社会风气变坏使得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被严重侵蚀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信用关系几乎处在瓦解中。什么是社会资本呢?简单说,就是人群使合作得以达成的道德共识、文化传统等等。为什么中国的社会资本在这近十年里,被消耗得如此利害呢?一个原因是,旧的一种信仰破了产,一些有权有影响者,再加上一些文人帮腔,竟相率信奉起禽兽之道来了。殊不知,唯有有道德的国度能富裕,在道德瓦解的状态下,全体国民只能在贫穷和悲惨中挣扎。
在现有的制度下和社会信用瓦解的局面中,在社会的上层,固然忙于寻租;而在社会的底层,稍微一点大规模的社会合作皆不易实现,合作局限于小商小贩、小饭馆、发廊。底层的服务业还是很繁荣,很方便的。但是,当我经过那些饭馆、发廊,看到那么多的年轻姑娘的全日性工作就是端盘子、给人洗头时;看到城市里的单位竟有这么多其主要工作我看就是站着或座着的棒小伙子保安时,我的心总是很难受。既为这些人们乏味的工作,黯淡的前途,也为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其中体现的中国经济环境的问题。甚至娼妓业的发达,也不纯粹是个社会风气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一行业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有关,是面对面的现金交易。在中国人当前可怜的、残缺不全的个人财产权利制度下、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下,这类交易和合作是容易进行的。但是,这其中还是有道德,有正义.我们毕竟没有到那种局面,人们当面为盗为匪,不讲丝毫正义良心,那时,我们只好成为各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并对他人严加防范,连一点合作也谈不上。有效的制度,就是要在残存的社会资本的条件下,促使人们的合作,甚至在长期优良的制度环境下,使新的社会资本得以生成。
九十年代,中国在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方面,可以说是乏善可称。或许人们要说证券市场的建立和企业股份化改造的成就。但我还有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我们这方面的改革,一开始就重视的西方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其本质的方面,其所由发生的方面。股份制是大规模的、完全陌生的人们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完备的个人财产权利体系,没有完善的法制和诚实信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不易成功的。我倾向于认为它是上述几个条件发展成熟后自然而然的产物,而不能人为地拔苗助长。我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可以说不能支持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合作。我们的搞法,是不是有点大跃进了。现在看看,我们的股市,真的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麽?还是又创了一个寻租的场所,股民间赌博的场所。中国股市的隐患,必有爆发的一天,不信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