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退耕还林调查报告(2)

2025-04-29

  三年累计兑现生活补助现金约1.354亿元,兑现种苗和造林补助费6.5亿元,共计7.854亿元,全部到位。2003年实际供应补助粮71300万公斤,

  2004年的2.5亿元粮食补助资金和3.3亿元的种苗费也全部落实到位。同时所供应补助粮全部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全区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工作遍及12个盟市,80多个旗县,有600多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承担补助粮供应任务。

  (三)退耕还林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经过治理和保护,加上近几年年降雨较多,造林种草成活率大大提高,草场得到恢复,重点项目区生态环境也有明显改善。对京津风沙源的治理,使近两年京津地区的沙尘暴的次数明显减少。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创造了契机。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内蒙古把退耕还林与调整种养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结合起来,转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种植业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效转变,由单一粮食经营向粮、经、饲多元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得益彰,齐头并进。同时大力发展名、优、特经济林,积极推广林药、林草间作及两行一带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及舍饲圈养、划区轮牧等科学的养畜方式,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同时大力扶持沙柳刨花板、柠条饲料、沙棘油、山杏饮料等产业的开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转化拉动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双赢之路。

  二、退耕还林还草的特点

  最近内蒙古农调队就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追踪调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呈现如下特点。

  (一)退耕面积中主要是坡地、沙质平地

  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退耕土地面积中坡地占56.3%,其中25度以上的坡地占35.81%;沙质平地退耕面积占43.7%。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区退耕还林区域地形较为复杂,多属山地、丘陵和平地交错的地区。二是这些地区都分别因为盐碱化、沙化、或是缺水,都不适于开垦。

  (二)在国家计划退耕的同时,农民积极配合自觉退耕

  退耕面积属于国家计划外。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退耕土地面积中,国家计划内的退耕面积占63.6%,而计划外自发退耕的土地面积竟占了36.4%。一方面说明广大农牧民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踊跃退耕;另一方面说明内蒙古近些年为提高农牧业产量,盲目开垦耕地形成了大量低产农田,农民自发退耕属于无奈。

  (三)退耕地均为生态条件很差的低产劣质田

  这些耕地在年景好的年份粮食亩产也仅有75斤,其中平地86斤,梯田、坡地50—70斤。在平年其平均亩产仅为50斤左右,这些耕地根本没有农业利用价值,农民只能依靠它提供基本口粮,而且往往由于生产成本高而使农民难以经营。

  (四)退耕地大多用于种树、种草

  但也有相当部分自然荒芜。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退耕土地面积中,已用于种树种草的占66.9%,其中42.3%用于种树;24.6%用于种草。剩下33.1%还处在未被主动利用的荒芜状态。在短期内荒芜这部分耕地,对恢复地力有一定益处,但如果长期闲置,不去主动治理,会造成植被外露。

  (五)退耕相关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效益体现极为有限

  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退耕获得的相关收入中99.5%来自种植牧草的收入。还林的林木全部为生态林。有关部门及退耕农户还没有真正将单纯的生态治理变为治理和经营并举有效方式。

  三、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地方重点不突出,建设成效不明显

下一篇:关于城区规划建设管理调研文章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