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迎难而上扩就业
企业是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作为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不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企业的生产依靠人力的各种投入才能正常运转,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也必须依赖人的最终消费才能成为有效供给。如果社会失业人数剧增,居民收入就会下降,市场有效需求就会不足,进而会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销售、库存积压,社会再生产无法继续进行,企业因此会破产倒闭。因此,就业与消费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决定了社会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前,尽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积极吸纳就业人员,主动促进就业,仍符合企业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另一方面,危机的到来也为企业吸引、储备人才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在经济高潮期,人才的需求量大,人才的流动性高,在人才市场中人才往往掌控着人、企交易的主动权,企业吸引、储备人才的成本会大大高涨;相反,经济处于低谷期,人才的期望值一般也会随之降低,企业之间对人才的竞争程度会有所减弱,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招蓦到心仪的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层次和竞争力。经济处于低潮时,企业广纳贤才,厉兵秣马,可以为经济高潮到来时的扩张,储备好充足的人力资本。而且,目前国家为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给予了企业税费减免等多项优惠政策,这进一步为企业储备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促进就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一份责任。这份社会责任既表现为一定的法律义务,如公平地给予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保证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权利、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等,也表现为一定的道德义务,如不轻易裁减雇员等。在最近有关企业“最佳雇主”的品牌评估中,除了传统指标,如企业规模、品牌号召力等,“社会责任感”已成了评价雇主形象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才会得到社会、员工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经济危机之际,也是企业勇担社会责任之时。危难时刻,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责任面前,不是退避三舍,而是迎难而上,就会为企业的形象多添一层光辉,为企业的发展多积累一份无形资产。这样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更可以为企业创造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
政府:千方百计促就业
就业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情,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就业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就业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重要位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立即采取了多项就业扶持政策,多管齐下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去年12月国务院对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做出了安排,今年年初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又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就业。
我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增加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全面拓宽扩大就业的路子,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以全民创业促进就业、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以创新机制促进就业,推动就业取得新突破。比如,为了以创业促进就业,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投资领域、注册登记、经营场所、贷款担保等限制,给予创业者税费减免、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优惠,从而培育各类创业主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其创业,引导其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项目等吸纳其就业;为促进农民工就业,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其对接,制定优惠政策援其创业,加强技能培训授其以渔,完善就业服务维其权益……省委、省政府以及各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竭尽全力地为就业者营造条件更好的就业环境,打造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