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8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2.3亿元,比2006年增加7.4亿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达1.6亿元,比2006年增0.75亿元,年均增长36.9%;财政支出达6.77亿元,比2006年增3.13亿元,年均增长36.3%;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达7.2亿元,比2006年增2.54亿元,年均递增24.2%。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70万亩,成功举办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特色经济林现场会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场汇报会。先继被国家“三绿”办公室授予“茶叶三绿基地示范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二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商贸流通日益活跃,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继续落实工业倍增计划,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效益不断增强。围绕茶叶、核桃、甘蔗、蚕桑等优势产业,坚持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发展。2008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比2006年增9781万元,增12.5%。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优势资源、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为外商营造了公开、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是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13亿元,促进了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29.6%,城镇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如期推进,“三纵三横”的城市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县城道路总里程达75公里。积极推进县城绿化亮化工程,绿地率达16%,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步伐加快。省级干道xx线xx段稳步实施,xx大桥重建工程已实现通车,完成“两通”工程356公里,建制村通达率提高24个百分点。以改善人的居住质量为突破口,摸索民居房建设的模式和挂钩帮扶机制,完成全县187个行政村新农村规划,打造xx、xx、xx、xx4个新农村亮点。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投入2.12亿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四是社会事业呈现新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县xx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疾病防控水平明显提高。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社会治安明显改善。城市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建设、企业改制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有效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荣获省级“双拥先进县”称号。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五是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08年,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250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466元,分别比2006年的1470元、8048元,增加1031元和2418元。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救灾救济等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新增就业岗位2600个,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履行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
用干部是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任职以来,我尽量摆脱事务圈子,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掌握和了解干部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状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真正让那些德才兼备、群众拥护,想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在具体操作中,我重点把好“四关”:一是把好用人素质关。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全面推行了“凡进必考、凡升必考、凡学必考、凡派必考”,大力实施“强素质工程”。近年来,全县共选派605名干部到各级党校培训,其中县委党校348名,市委党校192人,省委党校65人。二是把好用人标准关。通过严格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人用人,全面优化了干部队伍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乡镇党委班子平均年龄36.3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00%;村党支部班子平均年龄42岁,高中以上学历占29.6%。三是把好用人程序关。在推荐程序上突出群众性,把推荐的过程建立在扎实的群众基础之上;在考察程序上突出广泛性,多渠道多方面听取群众意见;在决策程序上突出民主性,不搞任人唯亲,不搞拉拉扯扯,不搞暗箱操作,不搞个人说了算;在监督程序上突出社会性,实行公开选拔,推行任前公示,公布举报电话,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四是把好用人管理关。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干部任期试用期制、领导干部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诫免谈话制、离任审计制和改进干部作风“五条规定”等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干部的行为,从源头上加强了对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