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才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支撑。一个城市或地区,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而有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培养人才、集聚人才,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干、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环境。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企业家是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家把资金、资源、技术、管理、人才等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企业的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科学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企业家的发展理念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决定企业是否坚持科学发展。因此,培养一大批有科学发展观理念和能力的企业家,把推动科学发展变成广大企业家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资源环境的保护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的转换升级都迫切需要提高我们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必须是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的率先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选拔任用干部,必须选拔和任用真正理解和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在中国文化背景和现行体制条件下,有没有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如何选拔培养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一是必须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来选人、用人,拓宽用人渠道,改革选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客观性、公开性、科学性,坚决克服选人用人上的“近亲繁殖”、论资排辈,最大限度地消除用人上的“潜规则”,实施用人上的阳光工程。二是要提高用人标准。要把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能力比较强、脚踏实地按科学发展观干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是要建立淘汰机制。要提高干部素质,就必须解决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问题。企业、社会其他组织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只有党政机关一直是“铁饭碗、铁交椅”,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不公。建立淘汰机制,不在于淘汰多少人,而是要通过这种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四、制度保证
说到底,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必然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靠深化改革、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来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做保障,不能靠“人治”,不能靠搞运动,不能靠行政命令。除了前面我们谈到的科学决策、科学用人也必须有制度保障外,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是深化以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型,使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必须明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亲自开发、亲自建设,更不能亲自生产和经营,而主要是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抓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取消或弱化速度和总量指标,强化质量和效益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二是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提高各类主体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成本,并强制执行有效补偿制度。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四是改革招商体制和对外开放模式,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让对外开放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一次分配中向职工工资倾斜。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二次分配中向农村、向资源环境保护、向科技创新、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在增值税转型,开征资源税、环境税,改革房产税、知识产权转让税等方面大胆探索,为科学发展建立起强有力的税收激励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