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创新发展存在局限性。虽然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工作的首位,并在城市新区建设、城市经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城市整体宣传推介、拉动房产销售和促进行业管理等都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和尝试,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长效管理促进机制,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步子不大,成效不明显。在具体工作中,习惯用老经验、老方法来想问题、做决策,不善于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及行政的手段来推动具体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市场运作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加快发展的步伐不快。
三是精品工程缺乏普遍性。虽然提出并坚持了城乡建设“抓精品、出特色”的思路和原则,并造就了一批响誉周边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城市精品亮点工程,但从总体看,“群山无高峰”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缺少真正的“大手笔”和精品力作,与一些先进地区比,城市标志性亮点不多。特别是精品楼盘的培育上,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标准,实施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整改等专项活动,但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站得住的技术突破不多,部分开发企业争创“泰山杯”奖的意识不强烈,企业自我要求不高,精品建筑的示范带动作用仍然不突出。
四是民生建设缺乏超前性。工作中虽然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标准不高。比如在企业改革中的有些具体情况考虑不周,对如何解决行业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研究不透;旧城区和城中村还存在巷道狭小、道路不畅等诸多问题,既有碍市容景观又不利区域经济发展;基础配套相对滞后,特别是老城区一些边缘部分,环境卫生配套设施建设未能与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的需求同步,承载能力和空间不足,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建设水平和整体效益。
五是服务发展缺乏协调性。对“环境也是生产力”理解不深刻。虽然经过几轮大的解决思想活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比,与群众愿望比,建设服务促进发展的举措还不够硬、为民服务的效果还不够好。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没能做到以发展为重、以群众为本,墨守陈规,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不能采取新的办法加以解决,还局限于法律允不允许、外地有没有先例、别人搞没搞,缺乏科学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没有真正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超常服务,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此外,在建设审批上,也是对新办企业的服务项目多,与企业发展壮大有关的服务项目少,说明在行业服务上还有欠缺。
三、查找根源,清除科学发展障碍
在城乡建设工作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根子在党委班子思想解放不彻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到位等造成的。
第一,理论学习不够主动、深入和系统。缺乏在真学、活用上下功夫,缺乏深入研究、理性思考,没能真正抓住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对科学发展观要求掌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现代知识学习不深入、不系统,对用正确的理论、完整准确地领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造成了改革创新意识的淡泊,造成了科学发展意识的薄弱,导致在具体工作中,把思路变为部署、部署变为行为的效率不高,特别是对于新形势下城乡建设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困难估计的不够充分,应对措施不够周密,不善于从变化的形式中捕捉机遇,不善于从逆境中发展和培育有利因素。
第二,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解不够全面。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城乡建设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各项工作必须紧密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展开。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往往割裂了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整体性,强调速度规模的多,考虑质量效益少,注重局部工作多,考虑全局性问题少,对科学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研究和把握还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