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情况汇报(3)

2025-04-30

第二,重点推广阶段(2007年)。以泾河川区和泾川、灵台、崇信等县的塬区为重点,大力推广成功模式,使新农村建设在我市农业的传统优势区取得突破,力争使川、塬区有30%左右的村达到新农村标准。公共事业、农村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应加大推行力度,在全市农村全面推开,力求先期取得实效。由于有前几年的建设工作做铺垫,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已没有大的差距,目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与公共事业建设有关的项目、资金、以及土地、改革等几个具体问题上。比如,在村镇建设中,无论是新建居民点还是增设移民点,乡村政府首先要通过集中调整兑换的办法筹措建设用地,但是,目前的土地基本上全部由农户个人承包经营,调整过来由承包户建设都有很多阻力,更不用说增设移民点了。另外,调整的土地往往要支付青苗补偿费等费用,“三通一平”(路、水电配套和土地平整)还要支付很大费用,这些钱基本上全由乡村垫支,基层压力很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公共事业建设力度,加大项目扶持、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拓宽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就成了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统筹解决。

第三,全面建设阶段(2008年)。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农村全面展开,建设的重点,也是政府推动的重点,应向山区和贫困区转移,力争通过1年的努力,使新农村建设在我市农村山区和贫困区取得关键性突破。我市山区农村,大部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农民收入都比川、塬区要差很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所在。近几年,通过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这些地方在农民思想、农村面貌、农业基础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些基础。应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务必取得实效,不断扩大新农村范围,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评价标准

(一)建设模式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目标和要求为指针,借鉴近年来市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今后几年,我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较高的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有以下发展路子和模式:

1、政府引导型。走以国家农业投资为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的路子。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项目栽桩,整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等项目,组织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扩大投资,发动群众自筹资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综合开发,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住宅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新农村建设初期,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催化作用极为明显,各级财政应专门列出预算,加大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投入。

2、资源开发型。主要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劳务产业,走农村工业化、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路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我市农村一些地方以煤炭、陶土、砂石为主的矿藏资源、以崆峒山为龙头的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以矿产资源的合法开采及加工、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输出为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目标,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三个文明”水平。

3、城郊经济型。主要以城市、城镇为依托,发展二、三产业,服务城市,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城郊农民受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商品意识强,充分利用信息灵、交通方便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加工、运输、商饮服务业,从而尽快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4、产业支撑型。主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发展肉牛、苹果战略性主导产业、洋芋、药材、蔬菜等区域优势产业、核桃、亚麻、山药、特色养殖等地方特色产品,走农畜并重、果粮并重的“两高一优”农业的路子,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下一篇:祖国成立60周年市政府经济成就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