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化责任,立足合字抗大旱。县委、县政府分别于7月20日、8月4日、8月6日召开了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全县抗旱救灾紧急会议、县直联乡包村单位负责人会议,明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来抓,县级领导绝大部门精力要花在督促指导抗旱救灾上,县直机关绝大部分干部要下乡帮助抗旱救灾,乡村两级干部绝大部分要投入组织群众抗旱救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8月11日,全县共派出县乡干部6500余人次上渠守水和下田间地头指导抗旱。全县上下形成了团结协作抗大旱的合力。一是领导率先垂范抗大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调研和安排部署,多次到有关部门和乡镇督促指导抗旱救灾。联系乡镇的30多名县五大家领导纷纷深入乡镇,督促指导乡镇抗旱救灾工作,协调解决乡镇抗旱救灾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效推进了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二是部门联动、合力抗大旱。县农办、财政、水利、气象、农业、农机、民政、卫生、宣传、政法等有关部门立足本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做到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县直联乡包村单位迅速组建抗旱救灾工作队,深入乡镇指导帮助抗旱救灾。县农机部门全天24小时开通农机“110”抗旱服务热线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接线后一小时到达,并组织了40余名干部职工成立5个农机抗旱服务队。目前,在第一时间赶赴田间地头免费抢修农机具共1400多台(套),更换配件1200多件次,投入抗旱资金4.54万元;县气象局对两门737高炮和火箭炮分别在龙潭、盘江水库等地方进行了安配调试。并于8月1日在龙潭进行了作业,发射30发碘化银炮弹后一个小时内影响区域内普降中到大雨:行廊降雨15.2mm,龙潭降雨36.5mm,增雨效果明显,群众说:“人工增雨为我们打下了黄金雨”。另外,县直联乡包村单位筹集资金23万余元支持重灾区群众开展抗旱工作。三是乡镇干部进村到组抗大旱。各乡镇均成立了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副职分片包干、一般干部包村的抗旱工作责任制,组织引导群众抗旱救灾。袁家、龙潭、钟水、石桥、坦坪等乡镇安排干部轮流上渠道值班,全天候护水、守水,确保农田灌溉到位;田心乡筹集资金1万元,紧急清淤重点淤塞渠道1.5公里。四是乡村党员干部包组包户抗大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群众抗旱自救,激发群众自主抗旱积极性。普满乡组织群众疏导水渠、修缮电排和购置提水设备,确保了烤烟田晚稻插播。截至目前,全县共组织群众投入劳力4.6万人次,全面掀起了抗旱救灾热潮。
3、科学调度,立足管字抗大旱。前一段按照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的抗旱水量调度制度,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一是管好水,科学调度水源。由于旱情发展汛速,全县山塘水库蓄水十分有限,给全县的抗旱救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我县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用水、管水措施。一是分级管理。中型水库的管水、用水由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采取轮灌“先重点、后一般,先远、后近”和间灌“7天灌输、5天间歇”等灌溉制度;乡镇负责小Ⅰ型、小Ⅱ型水库和骨干塘放水管水,严格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制度。二是严管重罚。对于盘江水库下游灌区盘江乡、石羔乡等6个乡镇和泮头水库下游灌区泮头乡、袁家镇等6个乡镇严格按照“按亩配水,按方收费,流量包段,上送下接,节约有奖,超用重罚”的24字方针科学管水用水,取得了明显成效。自7月26日泮头水库放水以来,泮头、袁家、钟水、田心严格按供水协议,团结治水、团结抗旱,讲风格、讲原则,县水利局和各乡镇组织干部3200多人次在一百里长的渠堤上100多个放水口,日夜守水护水,不准乱开放水口,在整个灌区形成了团结管水、治水氛围。在8月初,确保了近十年来泮头水库的渠道水首次流进了水库尾灌溉区石桥镇的田间地头,流量达到了0.5方/秒以上,确保了灌区5000多亩晚稻顺利下插。二是管好人,科学调配力量。县里根据实际,成立了机修组、机抽组、管水组、救险组。根据各地出现的灾情,紧急调配力量支援抗旱。目前,机抽组实行一机一人捆绑工作,下派了120多人驻村负责提水灌溉;机修组技术人员分片检修抗旱设备900多台次;县乡村干部2000多人上渠道、进田间,管水分水,协调抗旱工作。三是管好事,科学调配物资。由县领导率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核灾救灾、抗旱物资调配、重点险情处置、抗灾补损指导工作。对已经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白茅村等及时派出送水车送水。对灾情较为严重的地方已经初核了灾情,落实了第一批救助物资。紧急调拨了秋红薯、秋玉米、马铃薯等改制改种的种子。抗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盘江水库、石羔片干渠过水后渗漏垮方问题、莲荷富阳段山体滑坡问题,以及双口洞水库四个村庄的分水问题,都得到及时处理。基本做到了抗旱工作事情及时办理、物资及时到位、矛盾及时化解。7月份以来,县财政已调拨救灾资金170万元、救灾物质价值800多万元,为抗旱救灾提供了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