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08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44个,包括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1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卫生技术人员831人,病床830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为2.56人和2.47张。二是医疗服务利用增加。2008年,预计到年底全县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门诊诊疗人次可达80万人次,住院人数1.8万人。病床使用率70%以上。
(五)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显著。两年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07和2008两年全县分别有29.9673万和30.668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分别为96.8%和98.0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累计受益人次万,支付减免补偿金额万元,2007年达到当年8000元住院封顶线的有6人。2008年1—10月住院单次补偿达1万元以上的有人,达到住院封顶线1.5万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参合农从中得到真正实惠;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医疗机构得到了发展,前些年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乡镇医疗机构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农合的开展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管理、技术、效益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实施前明显提高,新农合制度的施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二是建立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有效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了巡回医疗制度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装备巡回医疗专用车一辆。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三是在项目的带动下,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四是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2006年经省市评审达到“基本合格县”标准。按照规划要求,今年正在组织申报“合格县”。
(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2008年1-10月报告乙类传染病4种94例,发病率44/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72.36%、保健覆盖率97.46%,住院分娩率83.55%,新法接生率99.27%,儿童系统管理率64.97%,孕产妇死亡率58.92/10万,婴儿死亡率10.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79‰。
(七)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至2008年,共投资6584.5万元,全面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单位业务用房建设,建筑总面积5.86万平方米。其中,5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投资5584万元、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12个乡镇卫生院、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900平方米;125个村卫生室、投资400万元、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至2008年底固定资产总值预计突破8078万元,为2004年未1700万元的4.7倍;累计设备总值2555.1万元,为2004年未数332万元的7.7倍,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配置了ct、电视x光机、腹腔镜、麻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中高档先进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基本配齐了b超、心电、常规检验、x光机等常用医疗设备,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计量认证2005年通过省级评审确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2007年通过省级评审验收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引进运用多种现代技术为妇女儿童提供保健服务。投资130万元建成局机关办公楼,2005年至2006年投资近100万元完成机关及职能科室和县乡合管办电脑、传真、电话、打字复印、数码相机、办公桌椅等设施设备配置,2005年至2008年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对局机关、县医院、中医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5个单位8辆公务车辆进行更新。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使卫生行业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各的同时,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收入逐年增加,增强了发展后劲,2004年首次突破2000万元大关,预计2008年可接近5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