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校舍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数据:城区、乡镇学校的楼房化率分别为100%、71.3%,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7.9平方米、6.1平方米,校均专用教室面积分别为1042.5平方米、826.1平方米。此外,94所乡镇学校中有40所建于1990年前,且大部分校舍比较陈旧;16所城区学校都为近年新建或改扩建的新校舍,设施设备完备。
2.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数据:城区学校、乡镇学校在近三年购置教学设备上校平均投入为14.9万元和4.4万元,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8:1和13:1,班平均多媒体套数为0.9套和0.3套,试验器械达标率分别为100%和77.2%,体育器械达标率分别为100%和80.4%。此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乡镇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大多存在陈旧、质差且功能低的问题。
原因分析:1.乡镇学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在实行“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以前,乡镇学校多为乡镇办学或村级办学,由于财力原因,大部分乡镇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设备简陋。城区学校无论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都是高起点、高标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xx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城区为龙头,xx新城建设速度加快,为提高城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城区学校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
2.乡镇教育投入存在经费不能足额落实问题。城区学校为教育局直属,在财力上得到了区级财政的保障和支持。乡镇学校建设费用由乡镇财政负担,但乡镇财政实力差,难以保证教育设施建设、设备装备达到较高水平。虽然近年来两次大幅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但是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乡镇学校校舍建设及设施设备配置状况。此外,目前我区的教育公用经费拨付渠道是由区财政拨到乡镇财政的资金专户上,再由乡镇财政向所属中小学拨付,由于乡镇财政实力弱,存在经费不能及时兑现,不能完全按标准落实的情况。
3.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不能完全到位。由于乡镇人口居住分散,考虑到学生上学路途远等实际困难,学校布局难以进一步调整,使教育资源难以实现配置最优化,投入的教育经费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考虑了学校的布局调整问题,但总体发展速度较慢。
(二)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1.乡镇教师编制存在“整体余编,结构性缺编”问题。按有关标准编制核算,我区乡镇超编总人数在1000人以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始终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2.乡镇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且存在补充不足的现象。调查数据:城区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为80%,青年教师居多;乡镇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达62%,青年教师较少。
3.乡镇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调查数据: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校均专业教师数为10.4名和2.9名。调查中还发现,乡镇学校专业教师除配备不足外,还存在大部分专业教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工作的情况。
4.乡镇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调查数据:城区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9%、乡镇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9.6%。
5.乡镇教师教科研水平较低。调查数据:城区、乡镇学校校均承担区级以上研究课题分别为7.4个、2.4个,城区、乡镇学校校均取得科研成果分别是29.2项、2.6项,城区学校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76.1篇、乡镇30.1篇,城区学校校均课题研究推广4.5项、乡镇2项。
原因分析:1.乡镇学校由于生源分散,教学班少,出现“整体余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例如:我区现有一所乡镇小学有6个教学班、93名学生,从课程计划方案考虑最少需要12人,但按现行标准测算只有6个人的编制。
2.自2003年全区停止专科、中专学历教师的分配,每年通过招聘补充教师。符合招聘条件的教师考虑到乡镇福利待遇、工作生活环境与城区间的差距,不愿到乡镇任教,大部分招聘来的教师补充到了城区学校,只有一小部分补充到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