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彰显民俗文化。在农科村,既向游客展示了浓郁的农耕“川味”的民习风俗,又向游客展示了古老的巴蜀文化。“西道孔子”、“巴蜀第一圣人”的杨雄,其故居子云亭及整个村庄,楹联匾牌比比皆是,翰墨飘香,文气浓郁,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而在红砂村的农居和游园广场上的脸谱装饰、脸谱风筝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神奇的变脸艺术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川剧。聚友农居外墙上十二个月的司命花神与花乡农居的整体氛围十分协调,令人充满神秘感,又会想入翩翩,回味无穷。加上不定期举办的民间灯舞表演、民间艺人演唱、篝火烧烤晚会等活动整个区内民俗文化氛围比较深厚。
3、参与体验性较强。现代人都市很多人普遍认为,旅游不仅在于山水风光,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闲适心情的分享,一种在心理上的彻底放松,是离开都市的喧嚣,离开现代生活的压力的返璞归真。在书房村就可以到农民家里摘果种菜,体验田园生活;在农科村就可以到园林中学习园艺、花卉种植技术。
(二)成功经验。农家乐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已发展得日趋成熟,四川成都作为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地理区位和市场需求等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农家乐旅游形式,形成了农家乐多样性健康发展的格局。就此行参观的农科等三村,我们认为主要成功的经验有三条:
1、政府的支持推动是农家乐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从“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来看,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能够最先在这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早在清末民初,这里种花养兰就蔚然成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科村是乡里的农业科技试验队,培养出一批园艺人村。八十年代撤队建村后,农科村的花木种植已达相当规模。九十年代初,外来购买花木、观赏花木、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以徐家大院为首的花木专业户,在有关部门的建议下,把非营业性的餐饮接待逐步变为营业性的旅游接待。为此,一个以农户自有庭院、园林为载体的农家旅游,便在全国率先诞生。这其中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尔后,农科村的撤院并院升级改造,红砂村的“穿靴戴帽”风貌改造、整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已不仅仅限于引导。光红砂村,锦江区政府就投入1400万元,已是农家乐的重要投资来源。从另一个侧面,龙泉书房村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农家乐”命名的现代农家乐村,却缺乏政府的合理规划和重大投入,最终因旅游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过低和不能产生大量的长期就业而无法上升品位。正反两面的事实都证明,政府的参与支持是农家乐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
2、产业的有力支撑是农家乐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所考察农科、书房、红砂三个村无不是以花果为主导产业,花果基地为旅游提供了环境,旅游促进花果业发展。在花果业嫁接起来的旅游业,既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三产业就地融合的创新模式,又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过去的红砂村是“土地不多人人种,农业丰产不丰收”的缩景,农民形容过去是“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种粮食每亩年收入就是300元左右,种蔬菜每年每亩纯收入仅仅为1000元。前几年,也规模试种月季、栽玫瑰,每亩收入也就是1500元左右。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搞旅游。现红砂村土地合理流转给28户龙头大户,其中占地规模100亩以上的是成都维生公司、繁华居等2家。这些龙头大户,成功地带动了红砂村花卉产业的发展,现已形成川派盆景区、苗木种植区、科技示范区等占地2308亩六大花卉片区。六大花卉片区相互依托,各具特色,成为花乡农居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大亮点。现区域内有“全国十大重点花卉批发市场”之一的高店子花卉交易市场及成都博卉花木综合交易市场,年销售收入达3500万元。园区内建有温室大棚30万平方米,组培室1000平方米,配有滴灌、喷灌等现代化设施大棚10万平方米,设施化栽培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