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2024年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2)

2025-04-27

  4、坚持发挥共建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试点村建设

  ①共建单位积极深入试点村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村情出发,因地制宜,指导、帮助试点村做好村庄整治、建设和生产发展工作。如县发改委挑选了两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后备干部,脱产到青云镇上坂村指导、帮助试点村做好村庄整治建设和生产发展工作,并要求每月驻村不少于10天,每月向单位汇报共建村进展情况。

  ②共建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试点村在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让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上届县政协委员、吉星猪场董事长汪世彪在得知梓埠镇毛公山村缺少新农村建设资金,拿出3万元帮助试点村搞建设。长新公司向共建试点村齐埠程家当村提供32万吨水泥。县政协委员、伟盛管业老总冯伟贤在共建试点村梓埠渡港板桥村考察时,答应无偿提供物资、技术以及资金支持试点村建设。

  5、坚持产业化经营推动试点村生产发展

  ①大力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汪家乡新建陈家村积极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引导农民以市场为依托,推广无籽西瓜和吊瓜种植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无籽西瓜”和“吊瓜”,今年全村有80%以上的农民种上了无籽西瓜和吊瓜,种植面积共计达300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

  ②按照“务工兴村”的思路,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务工经济,通过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梓埠镇椒源新村,全村140人,就有90多人,到福建厦门等地捡垃圾,每年全村务工收入为200多万元,60%以上的村民都住进了楼房。“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成为新农村建设“提速”的坚实经济后盾。

  ③村民自发寻找商机,以亲帮亲、邻帮邻、友帮友的形式带动全村开拓商贸产业,发家致富。汪家乡新华锁丝源村90%以上村民做农民经济人,到本县以及外县乐平、波阳、余干等地收购花生、棉花、芝麻,再统一集中卖到外省,赚取差价。石镇窑前村成立种猪协会,指导和帮助农户养殖种猪,目前全村就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养殖种猪,共养殖种猪190头,每年卖出猪仔4000只,取得经济效益114万元。

  6、坚持依靠市场运作筹措建设资金

  运用拍卖、入股、租赁、承包的市场手段对分散在各村的集体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资源潜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梓埠镇李家上李、下李两试点村,因外出打工人员多,村里很多农田无人耕种,村理事会因势利导,给每家每户留了0.5亩口粮田,其余的良田采用土地流转的方法,面向社会招标,由中标的种粮大户租种,按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出租,两试点村一年流转土地的租金达4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解决了良田荒废问题。苏桥乡楼下村,把村中一座约5000平方米土山挖平,腾出的空地规划成21块宅基地,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拍卖,得到40万元的收益,扣除13万挖山成本后,还有27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

  7、坚持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树社会新风貌

  各试点村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上坊乡港边李家村,利用村里种桑养蚕的优势,开展别开生面的特色养殖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摘桑叶、切桑叶、匀蚕、给桑叶等工序,评出了10大种桑养蚕能手,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激发了村民致富的热情。

  三、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下一篇: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