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工作模式,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按照“三民”、“四自”原则,建立了养猪协会,并成立了养猪协会党支部,现有协会成员96名,协会和协会党支部运行良好,其成功经验被县委组织部作为好的典型在全县推行。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镇党委、镇政府坚持“科技兴镇、教育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创建塑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克服种种困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产值实现1。04亿元,财政收入222。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元。今年头10个月,实现财政税收136万元,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增长。
五大产业齐头并进
(一)竹材工业原料建设。全镇统一布署,屐千家万户农民利用户前屋后、包产地边、自留山疏林、溪沟、荒滩、渠系及乡村道路两旁的宜林地段,已打窝13。6万个,栽绿竹4。2万余株,栽本地慈竹9。4万余株,成活率达99%。
(二)绿色生猪基地建设。全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绿色环保、无公害、安全为最终
目标,按照一定的政策措施,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安全标准,稳步发展绿色生猪。今年该镇涌现出了许多养猪大户,其中年出栏500头生猪大户2户,年出栏100头的大户10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大户50户。镇上还专门扶持了10家专业大户,建立10个专业基地村,辐射全镇,示范带动。
(三)粮食“三百工程”。为了调动全镇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初,全镇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确保降低农业税率和粮食直补落到实处,镇上成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门班子,并将“致全省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发放到农民手中。4月30日前全镇发放“直补”9323户,余额17万余元,到户率达100%。据统计,今年粮食总产量实现463万吨,油料作物总产112万吨;大春1000亩制种水稻,优质稻8100亩,玉米8400亩,花生6300亩,大豆2000亩等均获得了丰收。
(四)劳务输出。镇上把劳务输出作为贯彻县委“3个三十万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广泛输出剩余劳动力,年实现劳务输出8500人;百胜村建筑老板羊凯不仅加大劳务输出,还无偿投资20万元修建乡村道5000米。今年9月,金石镇相继被绵阳、三台县列为劳务输出基地镇。
(五)蚕桑产业。该镇确定了蚕桑产业基地村7个,增育桑苗3亩,栽密植桑350亩。今年实现年发种量达5000张,产茧11。9万公斤,超额完成县上下达蚕茧收购任务。
城镇建设与管理取得新进展
(一)城镇建设日新月异。2000年,我镇被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2年
被县委、县政府验收为文明卫生场镇。今年初,镇上又创建市级文明卫生场镇,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万元,安装路灯50盏;对自来水厂进行改制,提高了饮用水质量;改造和新建公厕2处;栽梧桐树、大叶女贞等绿化树150株,绿化面积达4800平方米;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分别达99%和90%。
(二)城镇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我镇成立了联合执法大队,完善了“门前三包”责任
制,采取逗硬检查,逗硬通报的办法,垒 各单位的色创情况进行了每月一次的检查和通报,度记入年终政府与各单位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完善了城镇清洁卫生制度和垃圾收集清运制度,建立城镇保洁队,城镇管理规范、保洁工作落到了实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事业快速发展。全镇有中小学校6所,在校学生5500人。金石小学建成了“绵
阳市示范小学”,金石中学建成了“绵阳市示范初中”、“绵阳市甲级校风示范学校”,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升入高中人数突破306人,升学率为46。7%,受到社会各届好评。投资28万元,完成了同德小学改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