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引进一批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化人才,优化文化队伍结构,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举办一批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增强淮北文化辐射力。
——扶持和培育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构建结构合理、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完善多层次、多体制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满足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
(二)重点建设项目:
1、市图书馆
市图书馆建设立足于我市在安徽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与未来新市区的现代文明程度相一致,成为全市集藏书、借阅、咨询、管理、网络服务为一体的文献资源收藏中心、情报信息服务中心、学术活动研究中心和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图书馆建设要注重科技含量,保证在建成后5到10年内不落后,达到全省一流水平,结合新城未来的发展规模,馆舍面积在12000-15000平方米,包含密集式藏书系统、电子检索系统、现代化阅览室等基本设施,提高藏书能力,简化借阅手续,增加多媒体视听室、报告厅等服务窗口,满足本地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2、新市区大剧院
新市区大剧院是我市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市演出放映、信息交流、会务培训和文化休闲中心。文化中心由歌舞剧院、多厅影院及大型文化广场组成,是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补充的统一整体。应科学选址,注重文化内涵,兼顾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和功能特色,实现文化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新城大型文化中心建设要做到两个协调:第一,歌舞剧院、多厅影院、信息交流及文化广场等设施既有分又有合,实现设计优化、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整体有机统一;第二,与整个新城建筑和功能相协调,充分发挥多功能文化中心在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地区标志性文化设施。
3、淮北艺校扩建规划
实施淮北市艺校扩建规划,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投资,增加与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的场地、校舍和设施,达到校园占地面积不少于5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1.5万M2。到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人,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增加到10个左右。通过努力把淮北艺校办成“皖北地区重要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四、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为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我们又制定了以下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一)广泛开展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充分发挥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勇争一流,发奋工作,为我市在安徽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
(二)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狠抓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每月一检查、每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继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问负责制、AB工作制等,确保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五)对图书馆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完善机制,确保工作按时、按进度完成。
(六)努力发现和挖掘较出色的创作人才和编导人才,充实专业创作队伍和两个剧团的编创队伍。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奖励和鼓励专业,业余创作人员多出作品,多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