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心态各异,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缺乏起码的参与监督意识;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由此导致对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司空见惯;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从客观上看,有的基层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乡镇、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深入有效开展,同时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对此,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教育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勤政廉政,切实解决少数干部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不断为政务、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乡镇、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围绕每个环节的严格、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干部任期离任审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及管理监督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依、依制办事、违制必究。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始终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个个有落实。
三、严格考核奖罚,切实解决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对乡镇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之中,坚持量化考核,严格奖罚,并同经济利益挂钩。建立乡镇和村干部领导责任制。在执行政务、村务公开过程中,一定要对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范围等作出硬性规定和明确要求,要从乡镇到各村、从乡镇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再到驻(联)村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工作搞得好的要及时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一般的进行诫勉谈话或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整改,对工作差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做到严惩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