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7)
2025-04-26
健全完善特色城镇体系。以平凉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发展小城镇为基础,加快建设规模结构组合有序、发展布局科学合理、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突出平凉城区在全市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控制西片生态区、扩张中片柳湖新区、大力发展东片工业区,加快崆峒大道和泾河风情大道两个综合开发带建设,实现城市“五纵十横一环”的道路网络新构架。立足于做秀做美生存环境、做优提高服务功能的目标,着力改善平凉市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注重城镇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环保和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房地产业发展,重视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强化城镇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市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达到30%左右,努力把平凉建设成青山碧水、环境优美的新家园。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实施粮食企业、流通领域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等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阳光政府”,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盘活土地资产,提高经营效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贸易,出口创汇达到2000万美元。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着手,以热忱服务、实现双赢为宗旨,坚决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以产权转让和公用事业经营权出让为纽带,下大气力引进一批域外投资者。把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担保机构,提高信贷融资能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产权转让和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到“十一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精心培育“人文平凉”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抓好一批社会事业发展精品工程,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农业、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稳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加快社会力量办学和一些重点乡镇建办独立高中步伐。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平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把平凉建成辐射周边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多层次培养、引进、开发各类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的投入,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全面改造建设,完善基本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预防、医疗和保健服务。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稳步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安全监管。 “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居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市、县(区)、乡(镇)文化设施体系,建成市级“三馆三中心”,加强基层文化馆(站)、群众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抓好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泾川南石窟、灵台皇甫谧陵园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挖掘纸织画等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崆峒道教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等四张文化名片,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鼓励精品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