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科研工作内部各个环节、短期与长期以及科研工作与其它工作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科研成果中数量与质量间的关系、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研究成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间的关系。
②科研申报要突出优势和特色,申报项目时研究方向要相对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③要全面分析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学院要有倾斜性的保护措施,不断强化与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研究力量和研究团队要注意整合方向,一方面尊重教师在自由探索方面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向学院既定的方向集中。
④充分利用参加学术会议和举办、承办会议机会,广交朋友,扩大学科的影响,积极争取自身的学术地位,主动介入国家和省的各项计划。
4、更新观念,创造条件,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在人才建设方面,学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造条件,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人才兴校的有关政策,适应学校对教师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教学、科研与行政三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①探索人才评价的新模式,克服人才培养的浮躁心理,积极向学校有关部门提议对理论研究、产业发展、与教学、教辅、管理等方面的不同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分类指导,分类考核,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转变原有单一对个人进行考核的方式,将团队建设与考核纳入科研考核的主渠道。
②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对于人才的引进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不拘一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例如我们通过“借智”方式引进陈祖亮、单孝全为闽江学者与学院特聘教授,从而凝聚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积极带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项目研究等各项工作,产生了较好的良性效应。我们还要争取引进“杰青”式的科研领军人物,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与人事处协商,争取促成姚建年“双聘院士”与杨振忠特聘院士尽快落实。
③目前学院人才队伍总体结构比较合理,但高层次人才及学科领军人物还比较缺乏。我们必须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有意识地规划、扶持,重点整合组建5-7个团队。
④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防患现有人才的流失。创造条件将他们送到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选送部分人员到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短期合作培养。
⑤对于年青博士人才的引进工作要有远见,不仅要引对人,还要用好人。今后我们在引进博士时不仅要考虑教学上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科建设与规划的需要,与现有团队找到一个对接点,促其尽快融入各个科研团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新引进青年教师的帮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形成有利于让年轻人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有选择地引进年富力强、有实践经验的工科人才,为学院的工科建设服务。
⑥重视对教辅与行政人员的培养提高,为其提升学历、职称创造条件。学院将考虑设立专项经费提供给实验和工程系列人员报销版面费,以鼓励教辅人员多出教学实验文章,出好文章。
⑦努力培养一批工作突出、业务扎实、富于创新的辅导员队伍,今后可考虑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来源,积极推荐输送到学校的行政管理及其它岗位。
5、建设高水平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海西主战场服务
校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的目标,对于学院今后的学科布局与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重点考虑学科布局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发挥学院拥有多学科的优势,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三个省、校重点学科为基础,依托高分子材料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重点科研项目为支撑,集中力量、交叉集成、协作攻关、突出特色优势、优化整合科研梯队,建立有效的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力争在学位点申报、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突破与产学研合作等各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