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园面积全国最大,茶叶产量全国第三,发展潜力不小,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重点发展烟草、矿产、生物、旅游产业的同时,对茶产业发展思路、指导思想、技改、投入等重视不够,科技含量低,单产低、品质差;加工工艺落后,名茶少,品牌杂;缺乏营销手段,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落后,销售环节多,税赋重,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效益不佳。以勐海茶厂为例,那是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的龙头企业,有时年出口订单远远超过当年的产量。但由于企业包袱和税赋重,缺乏资金收购原料,很难达到精制加工的生产规模,从而使一个市场看好的企业成了亏损户。从云南茶叶生产的整体水平看,由于没有统一标准,集约化程度低,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导致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 困难和差距是潜力所在,挑战和风险是动力之源,云南茶产业正面临一个重大转机。当务之急,振兴云南茶产业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念更新,振兴茶业。观念更新要着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观念,茶业要着眼于全国和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是从只见茶叶不见文化的观念转变为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观念。云南茶产业因多年培植和所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只要以较少的投入就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形成种茶能脱贫、种茶能致富的积极思想。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符合全人类“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大趋势,符合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符合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要求,是观念更新的精神所在。
(二)减轻税赋,宽松环境。这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必然要求。发展是靠人去推动的,是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去实现的,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云南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茶业和其他事业发展的关键。 为茶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首先要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减轻税赋。我国现行的茶叶税赋比世界上其他产茶国都高。调查表明,从购进每公斤6元的毛茶到加工成16元的成品茶销售,纳税额高达增值额的一半左右。有的地方茶叶的税收竟占产值的4成。如此高的税赋如果不作适当调减,将损伤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茶业发展将缺乏后劲。
(三)大力推广良种茶树。世界茶园平均亩产66.7公斤,肯尼亚达143.3公斤。我国平均亩产51公斤,福建最高为73公斤,而云南仅为36公斤。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在茶树栽培上实施一场革命,即扩大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并对茶园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实现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茶叶创造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发展有机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但是有机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所谓有机茶,是在无任何污染的地方,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由于有机茶安全保健,色、香、味俱佳,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比一般名茶要高出30%-50%。有机茶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茶要低,但由于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单位面积的成本也比普通茶要少,因此经济效益是好的。云南大部分茶园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区,空气湿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少,许多茶区保持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具有生产有机茶的优越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把有机茶作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五)依靠科技,建立标准。科技进步,是茶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充分重视提高茶农、茶工的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开展技术培训,重视培育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