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严格控制航材索赔环节。力争不放过任何索赔机会,特别是对于厂商不接受索赔的器材,组织机务工程人员对此进行技术评估,据理力争,确保**##分公司经济效益不受损失。几年来共完成746件(2004年完成205件;2005年完成261件;2006年完成280件)航材送修索赔任务。索赔成功率达到了89%以上。为**##分公司节约资金及挽回经济损失共计2375多万元(2003年节约320万元;2004年节约249万元;2005年节约1356万元;2006年节约439万元)。
三、结合效能监察工作严格监督制约机制
从2004年到2006年,将航材订货特别是航材送修列为效能监察项目以后,严格按照效能监察的工作要求,严格效能监察小组的月监察、季度监察和年度监察制度。其具体的操作方式力求“四个结合”:全方位监察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对个别情况提问与深入实际检查相结合;查阅手册规定程序与检查实际操作方法相结合;各个环节的审批检查与检查大额资金使用控制相结合。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在具体的业务执行中,**##分公司坚持“二审、三批、一公开”的基本原则。(二审:业务人员对所做的各类订货或送修凭证,必须先给同室、同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确认互审;所辖业务科室主管进行核查复审;“三批”:根据订货或送修航材金额的大小,分别由航材处领导审批、飞机维修基地领导审批、**##分公司职能部门和公司领导审批。一公开:公开电脑程序数据信息库,人人均可查对订货、送修厂家和航材的价格信息,以求大家共同监督执行,防止暗箱操作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不仅如此,在整个航材采购和送修运行程序都是一环接一环,一环紧扣一环。类似接力长跑、流水作业,整个过程都是相互连接并透明公开的,从根本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舞弊行为。整个航材努力实现“五点、三线、一个平台”运行机制:由计划、订货、送修、航材和核算付款“五点”连成一个闭环;由逐级审批、效能监察、验收检验形成“三线”相连;由计划为龙头指令相联系的航材采购、送修索赔、仓储管理和质量监督的“网络平台”,提供基础保障。始终强调监督意识、协调意识和配合意识。
2004年至2006年到货航材38117项(2004年到货航材12931项;2005年到货航材12051项;2006年到货航材13135项),查处不合格航材598项(2004年查处不合格航材235项;2005年查处不合格航材173项;2006年查处不合格航材190项),占到货总验收项数的1.5%。并对不合格器材做了退货索赔处理,堵住了细小漏洞、挽回了巨额损失。
四、认真做好计划评估努力降低库存资金
从2003年开始以来,根据**##分公司主管领导指示,大家提出了“航材管理要向合理性靠近、与国际化接轨、从成本中要效益、改变订货计划审核老方式”的基本要求,以效能监察与成本控制为契机,着力提高航材订货计划的准确性。在保证飞机安全正常的基础上,努力控制航材的采购成本,全面降低航材库存资金。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技术专家对航材年度、季度和临时采购计划进行集体评估,从而减少了计划的盲目性,提高了对飞机维护需求的前瞻性,改变过去二传手一条线的封闭式审核的方法。通过采取工程、维修、航材等人员为一体的“诸葛亮”评审方法,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和研究讨论,互通信息,共同审定,领导当场审批。这样,不仅航材人员通过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接触和相互交流学习,提高了计划业务员对飞机结构的进一步了解,掌握了部分器材在飞机上的安装位置、使用功能、装机数量等知识,而且极大的提高了航材采购计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在确保航材供应的基础上降低了航材的采购成本,使航材库存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
另外,从2006年开始,进一步加大了对成本控制的力度。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凭借集体智慧,建立了航材管理低库存与零库存控制系统的多部门跟踪、反馈平台。根据动态变化形成了以计划为龙头和送修、待修、订货、aog室遥相呼应的管理体系,对库存备件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及时跟踪和有效控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在机队规模快速扩大与库存流动资金不相匹配的情况下,2006年创造了全年30架飞机缺件停场只有13天的最好航材保障成绩,比2003、2004、2005三年平均停厂196天的基础上少了183天。库存流动资金低于波音公司推荐库存标准,达到了预期控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