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分配制度探索 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2)

2025-04-29

3、以结构工资制的实施为杠杆,促进区内人才的合理流动。

由于全区各学校都自己特色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每个学校教职工的待遇也有一些差别,同时一个岗位可能在不同的学校有较大的差别。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和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以“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职务能上下,待遇有高低”为指导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取向和发挥工资待遇经济杠杆作用,以事业激励人,以待遇促进人,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实现教育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三、实施结构工资制取得的成效

1、理顺了工资关系。改革之前,学校内部各类人员的工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全额发放,工资制度不能反映教育的特殊规律,抹煞了教育的特色,教师劳动的价值没有得到全面准确地反映,因而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行结构工资制,能够把教师的工资报酬与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绩效挂钩,既注重教师工作的数量,更注重教师工作的质量,可以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学校在教师工资发放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理顺了学校内部的工资关系,反映了教师的劳动特点。

2、克服了工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结构工资制,把教师的职、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变工资的福利性为激励性,打破了“铁饭碗”、“铁工资”的僵化模式。通过工资这种经济杠杆的驱动,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出现了争先恐后的局面。原先不愿上课的教师现在抢着要课,原先嫌工作重的教师现在主动要求增加工作量。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抓好备、教、辅、改、考等教育教学环节,了解和帮助学生,教师的专业思想趋于稳定。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更加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出满勤、站满岗,积极承担任务,努力为教学一线提供优质服务,并切实发挥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

3、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学校管理改革。工资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密不可分,工资制度改革的所有关键问题几乎都涉及到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工资制度改革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应同步进行。改革的关键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订与工资改革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实行教师聘任制,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岗位实行动态管理,能者上,庸者下,在自愿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工作量,定期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评发放绩效奖励工资,通过工资数量的差别,给教职工以现实的评价,使人人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管理激励措施 ,杜绝了以往在工作中懒散、懈怠、互相攀比推诿的不良风气,形成了广大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比工作、比成绩、比贡献的良好作风。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全面考核措施,也促进了学校定编定员工作的开展,广大教师更加爱岗敬业,优秀教师流失现象得以控制,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同时也避免了学校管理中的随意性,使学校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4、对教师的工资实行动态管理,可以上下浮动。比如,区**小学今年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在结构工资制改革之前,工资标准主要依据教师所担任的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确定。尽管在职务或职称晋升中考虑到了教师个人的资历、能力和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等因素,但晋升之后,职务或职称很快就与个人的贡献失去了联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享受相应的职务或职称工资。因此这种静态的工资制度不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改革后,实行结构工资制,改变了过去那种职务、职称高,工资待遇一定高的做法,职务、职称与工资脱钩,实际工资收入随个人贡献大小上下浮动,在教师聘任中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低职高聘,也可高职低聘,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责任加大,在教学科研方面贡献突出,工资随之增长;相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了,原来的职务解除了,在工作中成绩平平或出现了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工资报酬随之下调。这种个人收入随贡献大小上下浮动的动态工资管理机制,不仅保证了工资报酬应有的激励功能,而且有利于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敬业奉献精神。

下一篇:&&镇劳动力转移工作调查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