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普九验收和2年一次的普九复查,中考综合评价EC值逐年上升,教育考核位居全市前列,五年教育累计投入达2亿元。科技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日益增强。文明创建卓有成效,1999年,县城通过了省卫生城验收,2002通过了省级文明县城验收,并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1年县城、沙镇溪集镇双获楚天杯金奖。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进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加强,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三大国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国防动员工作更为扎实,档案、县志等工作更趋规范。
二、县政府领导集体所作的主要工作
(一)突出结构调整,格局有新变化。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化。按照“走山路、唱牧歌、发水财”的农业发展思路,在稳步缩减粮油面积的基础上,突出柑桔、板栗、黄姜、烤烟、魔芋和反季节蔬菜的发展,全县各类高效经济林面积达36万亩,订单农业面积达到12万亩。秭归脐橙获“中华名果”称号,并顺利进入武汉“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成为全省首批进入的三个农产品品种之一。出台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推广了先进草食畜禽养殖技术,全县养猪大户达到570户,养羊大户75户,年出栏牲猪达到28.7万头。引进发展了帝元、富峰、奥海、楚城化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带动全县魔芋、黄姜、柑桔等产业大发展的龙头。利用三峡库区蓄水形成的众多河汊港湾,积极开展箱养鱼试点,布面积已发展7000多平方米。农业呈现出低山柑桔,半山畜牧、黄姜、板栗,高山蔬菜、烤烟,库区箱养鱼的发展新格局。二是调整工业结构,着力推进工业化。一方面,抢抓对口支援机遇,大力引进优强企业。森达、维维、华扬、AB、洛兹、帝元、鸿程、木林森等一批外地知名企业落户秭归,外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68%。初步形成了以茅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聚集的产业群。另一方面,依托县内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着力培育本地的工业大军,七星水泥、匡通、华强制盖、金山实业、四宝纸业、金属硅等原有工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矸石电厂、升坪电站等一批县内重点工业企业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黄岩电站可望年底建成。规模内工业企业年内可望达到30家,工业呈现出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三是调整所有制结构,着力推进民营化。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思路,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引导,激活民间资本投入,2003年全县个体经营户达到10238户,从业人员19772人,注册资本3.3亿元,产值12亿元,从业人员、注册资金、营业收入分别比1998年翻了两番。户数、注册资本分别占全县经济组织的94.4%和39.1%,县域经济呈现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新格局。
(二)突出改革开放,发展有新机制。
一是扎实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稳步实施了乡镇体制改革,撤并乡镇2个,撤销办事处41个,合并行政村255个。按照“村村减负,户户不增负”、“亩平负担不超过100元”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总额年均减少14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签订了土地延包合同。探索实施了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农民办水管水的积极性。二是稳妥推进了企业改革。原县属158家工交企业,已破产关闭141家,保留发展17家。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盘活发挥了闲置资产的效益。按照“稳妥、扎实、彻底”的原则,对商业供销系统下属的16家公司全部实施了改革改制。三是有序实施了其它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了1999年、2001年两次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减少县级行政机构7个,减少行政人员396人。落实了“收支两条线”规定,探索完善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项制度”,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试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取消、下放、转移、合并县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272项,减幅达31.8%。实施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体制、医药管理体制等改革。四是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大胆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不断丰富了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一企一策的招商办法和责任到人的服务办法受到外来企业的肯定,加强了茅坪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