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息网络不畅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实障碍。
一方面我市一部分乡镇没有上网的的条件,与市劳动力信息网络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全国性乃至境外的劳务输出基地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使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展工作,也使我们的劳务输出工作有局限性。
4、组织化输出比重小,依靠品牌占市场能力弱。从我市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形成看,劳务输出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在劳务输出的规模上,盲目和自发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小规模的输出占整个输出人员的比重还比较大,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季节性输出人数较多,常年性输出人数较少。我市的劳务输出品牌还不成规模,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据了解,目前除了双阳的“境外劳务”、榆树的“北京保安”在外具有一定影响外,其它的劳务输出还限于一般性劳务输出状况,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乏占领市场的优势和能力。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对策措施。
促进农村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大城乡就业的力度,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战略。在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城乡统筹就业存在着制约障碍的情况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城市化的要求,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分工合作机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开发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作为产业主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将其作为基础性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的财政投资,在农村安排资金和项目时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应积极投资农村道路、电网、水利工程建设等以使用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程。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发挥农业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利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加快发展林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发展多渠道贸易,增加劳动与技术密集的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要通过科技、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投入,加快农业的深度广度开发,特别是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涉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非耕地资源开发,注意挖掘其中的就业潜力。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围绕“大长春”城市群的目标,有计划地把我市城郊的乡镇扩为城区,促进周边城乡向卫星城镇发展,以大思路的理念谋划城镇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的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确定城市化发展目标,把榆树、农安、九台、德惠、双阳规划建设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并逐步将城市化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使之尽快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地,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进城农民实现从非永久性的“城市漂流”,向永久性迁移(到城镇定居)转变开辟大容量的就业载体,带动就业的增长。
——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租赁、承包、兼并、联营等形式,实现乡镇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连片开发,以乡镇企业的合理聚集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