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汇报的题目是“矢志不渝报党恩”。
我叫孙亚琴,今年52岁,是团林镇东胜村农民。改革开放之后,我想富、求富,大胆试、大胆闯,先后种过西瓜、做过裁缝、走村串户卖过兜子、倒动过鸡蛋,尽管率先富了,但是总感觉“不解渴”——党的政策这么好,没有理由不把事业做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编织袋经销行业,从开始卖编织袋到办厂生产编织袋,我的经营资产逐步扩大,目前,我的编织袋厂已拥有固定资产600多万元,职工80多人,每天可生产编织袋1万多条,下设销售连锁店和加盟店11家。今天,我能以一名党员业主的身份在这里介绍自己的创业史,是党和政府多年支持的结果。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来自农村的普通妇女,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回想起当初的创业,有很多艰难和辛酸,往事历历在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就出来单干了,想凭自己的勤劳、用自己的汗水过上富裕的生活。单干的头一年,我在承包地里种了3亩香瓜,上秋之后,香瓜丰收了,我家的经济状况当年就得到了改善,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大米白面摆上了餐桌,这更增加了我致富的信心。我明白了,还得认干!不认干、不自强,天上不会掉馅饼!第二年春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种高产西瓜的消息,凭着种香瓜的经验,我琢磨着这事儿能行,第二天就和丈夫去长春买种子,回家后,一边看书一边干,一天从早到晚都长到了地里,有时累得躺在地垄沟里就睡着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采用了地膜双覆盖技术,我种的西瓜上市早、产量高,每个都得二十多斤,当年仅西瓜一项就收入近万元。看到我家的变化,很多乡亲也想跟我种西瓜,我就把技术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第二年,我们高家街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屯”,很多乡亲和我一样成了“万元户”。
虽然我种西瓜富了,但我觉得不能总捧着一本经。春天种地,上秋收获,冬天什么事也没有,一“猫冬”就是半年,我还不赞成打麻将,大好时光都浪费了。当时我想,自己做点兜子和小孩衣服出去卖不是挺好吗?于是,我晚上一做就是大半宿,白天再出去卖,没有钱用粮食换也行。当时农村还没有大集,我就推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叫卖:“大娘啊、老妹啊,买点啥不?换点啥不?”看到家境好的人家,我感觉自己象要饭的一样,敲人家门的时候,心里总是酸酸的。那时我跑遍了全县2/3的乡镇,有时一天就得走将近一百里路,一边背着孩子,一边用自行车驮着换回来的米,晚上到家是精疲力尽,累得连饭都不想吃。几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吃的苦、受的累几句话是说不完的,但我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要拼出个样儿来!
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靖宇的一个亲属做鸡蛋批发生意效益非常好,当时咱们朝阳镇还没有人做这行。靖宇人吃鸡蛋,朝阳镇的人不也吃吗?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先到靖宇去“取经”,然后又考察了朝阳镇的市场,最后决定试一下。可是到城里去做生意,就要放弃土地、离开农村,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心里也不是滋味。亲戚朋友知道我要进城后,都来劝我。他们说:“亚琴哪,你现在的光景已经很不错了,每年都不少挣,鸡蛋就那么好倒动吗?要是赔了,你可是啥都没了!”还有人干脆就说我是有几个钱“烧”的。可我总在想,人活着得有志气,得有干大事的精神头!我的价值不能光是在农村种地!就这样,我离开了农村。为了做好鸡蛋批发,我远到长春、黑龙江、海城,近到通化市管辖的各市县进货,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就这样又干了七、八年,终于完成了一定的创业积累,在朝阳镇市场大厦的黄金地段买下了两处门市房,站稳了脚跟。
在商场这么多年,我学会了总结经验、把握市场、把握商机。97年,鸡蛋批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越来越小了。在这种状况下,必须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另辟蹊径才行。要想成功就要敢为人先,于是我毅然放弃了经营多年的买卖,把目光投向了前景更好、利润更高的编织袋生意。先是搞销售,在朝阳镇和梅河口办起了编织袋销售商店,又在伊通开了一个分店,不断扩大销售网络。当时我从温州进货,那里有一条街,家家都是卖袋子的,其中一家的价格很低,待人也很热情,我就签了订单,交了订钱(后来才发现那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欺诈买卖)。之后的生意往来中,处处流露出一种上当的感觉,成品袋子不让你看,该装500条给你装400条,袋子不封口、不印字,我带了十三万五,那阵式是不把你的钱掏空不算完,晚上我们都不敢在那里住,只能到离那80公里的瑞安去住,我仿佛掉进了“无底洞”。幸亏一位好心的女检察官相助,才使我绝处逢生。那次经历也为我以后发展企业长了阅历——还得跟正规厂家打交道才行。回来后,我咨询了业内人士,得到了正规生产厂家的支持和帮助。在营销过程中,我靠真诚赢得了厂家的信任,与厂家建立了长期的供货联系和良好的信誉。